首页 > 阅读世界 > 现代文阅读 > 经典名著

名人传在线阅读(第一部 贝多芬传)

[电脑版] 经典名著

七节,才响亮地停留在D小调的基调上。而后是许多次要的乐旨,而后是本章的副句B?b大调……《第二》。《第五》。《第六》。《第七》。《第八》各交响曲里的原子,迅速地露了一下脸,回溯着他一生的经历,把贝多芬完全笼盖住的阴影,在作品中间移过。现实的命运重新出现在他脑海里。巨大而阴郁的画面上,只有若干简短的插曲映入些微光明……第二章Molto vivace,实在便是Scherzo。句读分明的节奏,在《弥撒曲》和《菲岱里奥序曲》内都曾应用过,表示欢畅的喜悦。在中段,单簧管与双簧管引进一支细腻的牧歌,慢慢地传递给整个的乐队,使全章都蒙上明亮的色彩……第三章Adagio似乎使心灵远离了一下现实。短短的引子只是一个梦。接着便是庄严的旋律,虔诚的祷告逐渐感染了热诚与平和的情调。另一旋律又出现了,凄凉的,惆怅的。然后远处吹起号角,令你想起人生的战斗。可是热诚与平和未曾消灭,最后几节的pianissimo把我们留在甘美的凝想中……但幻梦终于像水泡似的隐灭了,终局最初七节的Presto又卷起激情与冲突的漩涡。全曲的原素一个一个再现,全溶解在此最后一章内。先是第一章的神秘的影子,继而是Scherzo的主题,Adagio的乐旨,但都被doublebasse上吟诵体的问句阻住去路。从此起,贝多芬在调整你的情绪,准备接受随后的合唱了。大提琴为首,渐渐领着全乐队唱起美妙的精纯的乐句,铺陈了很久;于是犷野的引子又领出那句吟诵体,但如今非复最低音提琴,而是男中音的歌唱了:"噢,朋友,毋须这些声音,且来听更美更愉快的歌声。"这是贝多芬自作的歌词,不在席勒原作之内……接着,乐队与合唱同时唱起《欢乐颂》的"欢乐,神明的美丽的火花,天国的女儿……"……每节诗在合唱之前,先由乐队传出诗的意境。合唱是由四个独唱员和四部男女合唱组成的。欢乐的节会由远而近,然后大众唱着;"拥抱啊,千千万万的生灵……"当乐曲终了之时,乐器的演奏者和歌唱员赛似两条巨大的河流,汇合成一片音响的海……在贝多芬的意念中,欢乐是神明在人间的化身,它的使命是把习俗和刀剑分隔的人群重行结合。它的口号是友谊与博爱。它的象征是酒,是予人精力的旨酒。由于欢乐,我们方始成为不朽。所以要对天上的神明致敬,对使我们入于更苦之域的痛苦致敬。在分裂的世界之上,……一个以爱为本的神。在分裂的人群之中,欢乐是惟一的现实。爱与欢乐合为一体。这是柏拉图式的又是基督教式的爱……除此以外,席勒的《欢乐颂》,在十九世纪初期对青年界有着特殊的影响。贝多芬属意于此诗篇,前后共有二十年之久。第一是诗中的民主与共和色彩在德国自由思想者的心目中,无殊《马赛曲》之于法国人。无疑的,这也是贝多芬的感应之一。其次,席勒诗中颂扬着欢乐,友爱,夫妇之爱,都是贝多芬一生渴望而未能实现的,所以尤有共鸣作用……最后,我们更当注意,贝多芬在此把字句放在次要地位;他的用意是要使器乐和人声打成一片,……而这人声既是他的,又是我们大众的,……使音乐从此和我们的心融和为一,好似血肉一般不可分离。

六 宗教音乐

作品第一二三号:《D调弥撒曲》(Missa Solemnis in D)……这件作品始于一八一七,成于一八二三。当初是为奥皇太子鲁道夫兼任大主教的典礼写的,结果非但失去了时效,作品的重要也远远地超过了酬应的性质。贝多芬自己说这是他一生最完满的作品……以他的宗教观而论,虽然生长在基督旧教的家庭里,他的信念可不完全合于基督教义。他心目之中的上帝是富有人间气息的。他相信精神不死须要凭着战斗。受苦与创造,和纯以皈依。服从。忏悔为主的基督教哲学相去甚远。在这一点上他与米开朗琪罗有些相似。他把人间与教会的篱垣撤去了,他要证明"音乐是比一切智慧与哲学更高的启示"。在写作这件作品时,他又说:"从我的心里流出来,流到大众的心里。”

全曲依照弥撒祭曲礼的程序,按弥撒祭歌唱的词句,皆有经文……拉丁文的……规定,任何人不能更易一字,各段文字大同小异,而节目繁多,谱为音乐时部门尤为庞杂。凡不解经典及不知典礼的人较难领会。分成五大颂曲:(一)吾主怜我(Kyrie);(二)荣耀归主(Gloria);(三)我信我主(Credo);(四)圣哉圣哉(Sanctus);(五)神之羔羊(Agnus Dei)。全曲以四部独唱与管弦乐队及大风琴演出乐队的构成如下:2 fltes;2 hautbois;2 clarinettes;2 bassons;1 contrebasse;4 cors(horns);2 trompettes;2 trombones;timbale外加弦乐五重奏,人数之少非今人想像所及……第一部以热诚的祈祷开始,继以Andante奏出"怜我怜我"的悲叹之声,对基督的呼吁,在各部合唱上轮流唱出。五大部每部皆如奏鸣曲式分成数章,兹不详解……第二部表示人类俯伏卑恭,颂赞上帝,歌颂主荣,感谢恩赐……第三部,贝多芬流露出独有的口吻了。开始时的庄严巨大的主题,表现他坚决的信心。结实的节奏,特殊的色彩,trompette的运用,作者把全部乐器的机能用来证实他的意念。他的神是胜利的英雄,是半世纪后尼采所宣扬的"力"的神。贝多芬在耶稣的苦难上发现了他自身的苦难。在受难。下葬等壮烈悲哀的曲调以后,接着是复活的呼声,英雄的神明胜利了!……第四部,贝多芬参见了神明,从天国回到人间,散布一片温柔的情绪。然后如《第九交响曲》一般,是欢乐与轻快的爆发。紧接着祈祷,苍茫的,神秘的。虔诚的信徒匍匐着,已经蒙到主的眷顾……第五部,他又代表着遭劫的人类祈求着"神之羔羊",祈求"内的和平与外的和平",像他自己所说。

七 其 他

作品第一三八号之三:《雷奥诺序曲第三》(Ouverture de Leonore No。3)贝多芬完全的歌剧只此一出。但从一八○三起到他死为止,二十四年间他一直断断续续地为这件作品花费着心血。一八○五年十一月初次在维也纳上演时,剧名叫做《菲岱里奥》,演出的结果很坏。一八○六年三月,经过修改后,换了《雷奥诺》的名字再度出演,仍未获得成功。一八一四年五月,又经一次大修改,仍用《菲岱里奥》之名上演。从此,本剧才算正式被列入剧院的戏目里。但一八二七年,贝多芬去世前数星期,还对朋友说他有一部《菲岱里奥》的手稿压在纸堆下。可知他在一八一四以后仍在修改。现存的《菲岱里奥》,共只二幕,为一八一四年稿本,目前戏院已不常贴演。在音乐会中不时可以听到的,只是片段的歌唱。至今仍为世人熟知的,乃是它的序曲……因为名字屡次更易,故序曲与歌剧之名今日已不统一。普通于序曲多称《雷奥诺》,于歌剧多称《菲岱里奥》;但亦不一定如此。再本剧序曲共有四支,以后贝多芬每改一次,即另作一次序曲。至今最著名的为第三序曲。脚本出于一极平庸的作家,贝多芬所根据的乃是原作的德译本。事述西班牙人弗洛雷斯当向法官唐。法尔南控告毕萨尔之罪,而反被诬陷,蒙冤下狱。弗妻雷奥诺化名菲岱里奥西班牙文,意为忠贞入狱救援,终获释放。故此剧初演时,戏名下另加小标题:"一名夫妇之爱"……序曲开始时(Adagio),为弗洛雷斯当忧伤的怨叹。继而引入Allegro。在trompette宣告释放的信号法官登场一场之后,雷奥诺与弗洛雷斯当先后表示希望。感激。快慰等各阶段的情绪。结束一节,尤暗示全剧明快的空气。

在贝多芬之前,格鲁克与莫扎特,固已在序曲与歌剧之间建立密切的关系;但把戏剧的性格,发展的路线归纳起来,而把序曲构成交响曲式的作品,确从《雷奥诺》开始。以后韦伯。舒曼。瓦格纳等在歌剧方面,李斯特在交响诗方面,皆受到极大的影响,称《雷奥诺》为"近世抒情剧之父"。它在乐剧史上的重要,正不下于《第五交响曲》之于交响乐史。

附录:

(一)贝多芬另有两支迄今知名的序曲:一是《科里奥兰序曲》(Ouverture de Coriolan),作品第六十二号。根据莎士比亚的本事,述一罗马英雄名科里奥兰者,因不得民众欢心,愤而率领异族攻略罗马,及抵城下,母妻遮道泣谏,卒以罢兵。把两个主题作成强有力的对比:一方面是母亲的哀求,一方面是儿子的固执。同时描写这顽强的英雄在内心里的争斗……另一支是《哀格蒙特序曲》(Ouverture d,Egmont),作品第八十五号。根据歌德的悲剧,述十六世纪荷兰贵族哀格蒙特伯爵,领导民众反抗西班牙统治之史实。描写一个英雄与一个民族为自由而争战,而高歌胜利。

(二)在贝多芬所作的声乐内,当以歌(Lied)为最著名。如《悲哀的快感》,传达亲切深刻的诗意;如《吻》充满着幽默;如《鹌鹑之歌》,纯是写景之作……至于《弥侬》歌德原作的热烈的情调,尤与诗人原作吻合。此外尚有《致久别的爱人》,作品第九十八号。四部合唱的《挽歌》,作品第一一八号。与以歌德的诗谱成的《平静的海》与《快乐的旅行》等,均为知名之作。

一九四三年作

关键词:名人传 在线阅读 贝多芬

点此纠错或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