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初中语文阅读训练 > 现代文阅读 > 诗歌阅读训练

郭沫若《炉中煤》原文、在线朗读、写作背景、赏析与练习

[电脑版] 佚名

郭沫若《炉中煤》

  ——眷恋祖国的情绪

啊,我年青的女郎!

我不辜负你的殷勤,

你也不要辜负了我的思量。

我为我心爱的人儿

燃到了这般模样!

 

啊,我年青的女郎!

你该知道了我的前身?

你该不嫌我黑奴卤莽?

要我这黑奴的胸中,

才有火一样的心肠。

 

啊,我年青的女郎!

我想我的前身

原本是有用的栋梁,

我活埋在地底多年,

到今朝才得重见天光。

 

啊,我年青的女郎!

我自从重见天光,

我常常思念我的故乡,

我为我心爱的人儿

燃到了这般模样!

在线朗读:(打开页面即开始朗读,点击搁放器中暂停键即可停止播放)

写作背景:

本诗写于一九二O年前后。我们知道,“五四”时代是中国人民在世界无产阶级革命浪潮鼓舞下开始觉醒的时代,是国内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趋于高涨的时代,是“科学”、“民主”、“社会主义”及其他形形色色的思潮和主义在中国广为传播的时代,也是中国工人阶级开始作为一支新兴力量登上政治舞台的时代,是充满活力、充满希望的时代。

当时,郭沫若因为远在日本,没有能够亲身参加国内“五四运动”,但是汹涌澎湃的革命浪潮同样地冲击着他,振奋着他。他看到了祖国的希望,祖国的未来,激发起对祖国无限的深情。激动之下,一气写成了这首诗。

赏析:

诗人用拟物法把自己比作熊熊燃烧的“炉中煤”,又用拟人法把祖国比作“我心爱的”“年青的女郎”。全诗就建筑在这一组核心意象之上。“炉中煤”的意象具有丰富的审美意蕴:第一,“炉中煤”的熊熊燃烧象征诗人愿为祖国献身的激情;第二,“炉中煤”黑色外表下“火一样的心肠”象征劳苦大众“卑贱.”的地位和伟大的人格,“炉中煤”既指“小我”,也指“大我”——诗人所代言的劳动人民;第三,“炉中煤”的前身“原本是有用的栋梁”,“活埋在地底多年”以后终于“重见天光”,象征诗人不愿庸碌一生而渴望有所作为的愿望,也象征劳苦大众中潜藏的改造世界的巨大能量将要释放出来。“女郎”这一意象暗示诗人对祖国的爱有如情爱一般热烈,“年青”一词则暗示了祖国在五四革命时代里充满蓬勃向上的生机。郭沫若在《创造十年》里说过:“五四以后的中国,在我的心目中就像一位很葱俊的有进取气象的姑娘,她简直就和我的爱人一样……《炉中煤》便是我对于她的恋歌。”这段话清楚地说明了本诗中比拟的意义和作用。

“炉中煤”这一意象,熔物的特性、“我”的气质和时代精神于一炉;写“煤”之燃烧,即抒“我”之激情,亦抒人民之情、时代之情。艺术形式与所抒情思十分和谐。从章法看,首节总述爱国之情和报国之志,第二节侧重抒爱国之情,第三节侧重述报国之志,末节与首节取复叠形式,前后呼应,将全诗推向高潮。从格式、韵律看,每节5行,每行音节大体均齐;一、三、五行押韵,一韵到底;而各节均以“啊,我年青的女郎”一声亲切温柔而又深情的呼唤起唱,造成回环往复的旋律美。诗情随诗律跌宕起伏,韵味深长。

赏析二:

这首诗通篇都是以炉里燃烧着的煤的口气来抒写的。所谓“炉中煤”,已经由诗的副标题──“眷念祖国的情绪”所点明,只是一个比喻,实际上就是指诗人自己眷念祖国的那种感情。而诗里一再谈起的那个“炉中煤”所“心爱的”“年青的女郎”,就是“五四”时代祖国的象征。由于对祖国的强烈思念,诗人的内心燃烧得象旺盛的煤火一样。在这里,诗人接连用了两个形象的比喻,使得全诗虽然没有一次出现“怀念祖国”的字样,却充分表达出诗人热爱和怀念祖国感情的强烈和深切。“炉中煤”和“年青的女郎”这两个比喻用得很出色,它正是我们理解全诗的思想感情和艺术性的关键所在。

先说说诗里用“炉中煤”的形象来比喻诗人爱国感情的出色之处。这个比喻好在什么地方呢?首先,这个比喻把感情的热烈程度传达出来了。透过通红的煤火的形象,我们仿佛直接看到了诗人那颗爱国赤心,这颗心真象熊熊燃烧着的炉火一样。其次,大家知道,“煤”一燃烧起来,会把光和热带给人间,自己却化为灰烬,不保留任何东西。这也使我们有可能作出这样的想象:诗人对祖国的热爱是无代价的,只要祖国需要,诗人可以赴汤蹈火,万死不辞。再次,诗里写道:煤的“前身”“原本是有用的栋梁”,过去“活埋在地底多年,到今朝总得重见天光”。这种写法除了通过交代“煤”的来历出身,使作品加强真实感之外,还包含着更深一层的双关含义,这就是:用“煤”“活埋在地底多年”来象征诗人的爱国感情也曾经长期深深地埋藏在心里。我们知道,在郭沫若的少年时代,祖国内受封建黑暗统治,外受帝国主义欺凌,正是苦难重重的时候。生长在那样的环境里,郭沫若很早就有了“富国强兵”的思想。他到日本学医,也是为了“报效祖国”;但是限于时代条件,这种感情一直郁积在心里得不到抒发;只有到了“五四”这个全国人民大觉醒,爱国运动大高涨的时代,这股感情才不可抑制地冲将出来,象“煤”一样地“重见天光”。诗里写的“自从重见天光,我常常思念我的故乡”,这实在是诗人情不自禁的内心流露。诗人在这里把个人命运跟祖国的命运交织在一起,表达了在新的时代想为祖国干一番轰轰烈烈事业的强烈愿望。所有这一切,都说明了“炉中煤”这个形象里潜藏的内容是非常丰富的。就因为诗里正好道出了“五四”时代许多知识青年的这种共同感情,所以它在当时就引起了强烈的共鸣,产生了热烈的反响。

郭沫若 炉中煤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