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资源 > 教学反思

《毛主席在花山》教学反思5则

[电脑版] 佚名

《毛主席在花山》教学反思

本课是一篇略读课文,主要反映了为人毛泽东关心人民群众生活疾苦,与人民群众心连心的高尚情操。教学时,我先让学生说了课文主要讲了什么,通过朗读与概括很顺利知道了课文的三件事情,然后又学生训练学生根据事情给课文分段,把属于描写同一件事的自然段放在一起。这样的训练有利于学生不仅整体把握文章,而且从局部了解内容,锻炼了概括和分段的能力。

接着我让学生先阅读第一件事情,划出描写毛主席的句子,圈出最让你感动的字词,体会一下。学生回快找到,交流的时候发现学生很会找,很会扣。

文章细细读来,许许多多地方都能体现毛主席的品质,学生说到“皱眉、放下、任务、请”等词语,说毛主席关注细节,在细节上关心群众,我鼓励学生:“你们也很注重阅读,关注细节,找到很多细小的地方反映毛主席的品质。”在激励下,他们的阅读积极性更高,许多细小的地方都找出来,还提出了许多问题。效果比较好。

《毛主席在花山》教学反思

姚芳芳

《毛主席在花山》在花山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八组的一篇自读课文。整个单元的主题都是关于毛泽东。这篇课文选编的理由有两个:其一、了解毛泽东平易近人、关心群众的情怀。其二、学习人物细节描写的方法。

在教学中,我考虑到这是一篇自读课文,而且也非常想真正尝试一次“将课堂还给学生”。于是,我采取了“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方式。主要是想让他们在学习前几篇课文所学到的抓关键句子,细节描写的方法,进行自我学习。

1、要求学生默读课文,说出文章中讲了毛主席在花山的哪几件事。要求用比较简练的话语概括出几件事情。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进一步讨论从毛主席在花山的几件事中体会到了什么。要引导学生从具体的事实内容出发,认真仔细地体会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体会作者叙述的顺序:从文字表面看,文章主要记叙了毛主席在花山村的三件事,叙述顺序很清楚。可进一步让学生理解这三件事为什么要按这样的顺序安排。让警卫员把群众请回来碾米,不要影响群众正常生活,表现了主席对群众的关心。进而派警卫员每天给碾米群众送去茶水,表现主席对群众的体贴、爱护。最后毛主席来到群众中,亲手给群众递去茶水、帮群众推碾子,表现了主席深入群众、和群众打成一片的作风。三件事在思想感情的表达上是层层深入、步步推进的。同时这样的叙述顺序也符合一般的事理发展过程,这样的分析可以使学生体会到文章的叙述顺序,要根据文章内容的需要来安排。

接着我让学生先阅读第一件事情,划出描写毛主席的句子,圈出最让你感动的字词,体会一下。学生很快找到,交流的时候发现学生不难找到,谈体会。

在讲第二自然段的时候,鼓励学生联系上文理解。

在下面的学习中,马上就有学生联系上下文来感悟,在阅读第11自然段送茶叶的时候,就有学生联系的上文“每天”"说明主席并不是一天给群众送茶叶。

文章细细读来,许许多多地方都能体现毛主席的品质,学生说到“皱眉、放下、任务、请”等词语,说毛主席关注细节,在细节上关心群众。

《毛主席在花山》教学反思

 《毛主席在花山》在花山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八组的一篇自读课文。整个单元的主题都是关于毛泽东。这篇课文选编的理由有两个:其一、了解毛泽东平易近人、关心群众的情怀。其二、学习人物细节描写的方法。

在教学中,我考虑到这是一篇自读课文,而且也非常想真正尝试一次“将课堂还给学生”。于是,我采取了“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方式。主要是想让他们在学习前几篇课文所学到的抓关键句子,细节描写的方法,进行自我学习。

在整个教学过程当中,我还是按照以前方法让他们先快速阅读课文(因为文章很长),自己提出文中需要提醒其他同学注意读音、字形的字词。而后,再进行第二次的快速阅读,明白“这篇课文按什么顺序去叙写了几件事?”。完成了对文章的把握后,我让学生先自行找出你觉得文中最好的细节描写的句子。并且在小组里边交流一下。等到小组汇报的时候,我就让每个小组推选出“最有分享价值”的几句。结果,学生的回答都非常踊跃,找出来的句子也非常的有分享价值。可是这时候出现“中断”:原因是我再问深一层次,谈谈认为所找到的这些句子的分享价值在哪里?突然间学生语塞了,他们无法说到自己喜欢的原因,也不能准确到位地把握妙处所在。这时候,我开始启发,可是效果并不佳。顿时我觉得他们自主学习的效果还是不够的。

为此,我再将问题抛给他们“你觉得要理解好这篇文章,理解好刚才的句子还应该弄明白什么问题?请你提几个有质量的问题出来”。这一步我同样是让学生小组去讨论的。结果有不少的同学提出了些不具什么研讨价值的问题,我就让学生帮助解答了。而最终根据他们所提出的问题,而选取了几个具有代表性的问题(我即场打入屏幕上,而且问题与我预设的较接近)。然后,我再让学生小组里边去讨论解决。从这个答疑的结果来看,学生领悟得虽达到一些层次,可是没有到预设的程度。而这时,下课铃响起了······

整节课来看,教师确实轻松了很多。学生也确实承担了不少的学习任务,他们也确实在积极地充当了“主体”的角色。可是,从教学的时间来说,这短短四十分钟不能负载如此多的容量;从学习的效果来说,也比预期的打了折扣。那么我的问题就来了:我是否还得再花半节课来完成一节自读课没有完成的任务?那么教学时间怎么安排?学生自主学习确实有可取的地方,然而我们教师的引导工作要怎样确切到位?自主学习的效果要达到预期的什么程度才行?希望各位老师给我答疑,不胜受恩感激。

《毛主席在花山》教学反思

希望小学  王燕

《毛主席在花山》是一篇略读课文。这篇课文通过叙述了毛主席在花山的几件事,表现了毛主席热爱群众、关心群众、愿意和群众打成一片的革命情怀。教学这篇课文时,我设计了这样几个板块:

一、揭题质疑,理清文路。

在学生读通课文之后,再让学生默读课文,然后用自己的语言简要地说说课文讲了毛主席在花山的几件事,再想一想从中你体会到主席是怎样一个人。

二、研读课文,走近主席

引导学生找出自己深受感动的语句,通过理解这些句子,让学生对毛主席作为伟人的高尚品质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并且通过文字的比较,引导学生关注课文在表现人物品质时所采用的语言、动作、神态等细节描写,丰满人物的形象。

三、聚焦矛盾,升华主题

在探究文中最后一句意味深长的话后,让学生思考一下哪些内容写得比较详细,哪些内容写得比较简略,为什么要这样安排?通过讨论交流,让学生知道从三件小事体现的伟人的普通人的情怀。

最后设计了一个小练笔,写下我想对毛主席说的话,或者是对村民说的话,总结回顾全文内容。

通过这堂课的教学,我发现设计上最大的问题,还是把时间和精力过多地放在了研讨文本内容的感知和理解上,特别是作为一篇略读课文,没有过多的放手,给孩子自由思考的空间。这篇课文篇幅虽长,但内容的理解并不难,对于五年级的孩子来说,学生完全能自己读懂,所以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在内容的感知理解方面,少花点功夫,尽量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为他们提供思维交流碰撞的平台。

其次,忽视了引导学生关注文本的表达方法和语言特色。这篇课

文抓住了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等细节,使得人物形象跃然纸上。

特别是毛主席的语言,比较符合人物的身份。应该引导学生好好地品读,体会语言的特色和表达的方式。语文课应该关注表达,学完一篇课文后,教师应该使学生明白作者写了什么?如何写的?那样写有什么好处?寄托了作者的什么想法?从写法中能学到什么?这就需要教师依据教材特点、学生基础合理制定教学目标,妥善设计,经年累月,一步一步地做。

小练笔的设计,也还是停留在了文本的内容上,没有对文本的表达方式作迁移。如把小练笔改成,选择一张主席和群众在一起的老照片,仿照课文的表达方式(细节描写)进行想象拓展练写的话,效果会更好!

阅读课上要少点“繁琐分析”,“无效提问”,需要的是“书声琅琅”,“议论纷纷”。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多多地给予学生欣赏、赞美、鼓励、肯定、期待,给予学生以足够的信心和勇气,让他们在语文世界里走得更远!

《毛主席在花山》教学反思

课堂中我先让学生说了课文主要讲了什么,通过朗读与概括很顺利知道了课文的三件事情,然后又训练学生根据事情给课文分段,把属于描写同一件事的自然段放在一起。这样的训练有利于学生不仅整体把握文章,而且从局部了解内容,锻炼了概括和分段的能力。接着我让学生先阅读第一件事情,划出描写毛主席的句子,圈出最让你感动的字词,体会一下。学生很快找到,交流的时候发现学生很会找,尤其是王语馨、李晨等很会扣字眼,概括精炼准确。在讲第二自然段的时候,有学生说毛主席在看地图的还想到群众没有来碾米,他很关注群众的生活。另一学生马上说我还从第一自然段的临时借用看出毛主席只是短期在这里住,住得不久就知道了群众的生活习惯,他很关心群众。这时,我马上鼓励他也很细心,很会读,能联系上文。激励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在下面的学习中马上就有学生也学他那样联系上下文感悟,在阅读第11自然段送茶叶的时候就有学生联系的上文“每天”说明主席并不是一天给群众送茶叶。

文章细细读来,许许多多地方都能体现毛主席的品质,学生说到“皱眉、放下、任务、请”等词语,说毛主席关注细节,在细节上关系群众,我鼓励学生:“你们也很注重阅读,关注细节,找到很多细小的地方反映毛主席的品质。”在激励下,他们的阅读积极性更高,许多细小的地方都找出来,还提出了许多问题。大概是因为文章体现毛主席的关心体贴群众,比较接近学生生活,学生更能体会,更有话说。

、 教授本课时,自认为做得好的方面有以下几点:

一、目标明确、重点突出。实际教学中,我首先要求学生快速读课文,概括出课文主要讲了毛泽东在花山的几件事。接着,要求学生细读课文,圈点勾画出关于毛泽东语言、动作、神态及心理描写的句子,体会毛泽东的情怀。正暗合了选编课文意义所在。

二、注重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要求学生读课文同时圈点勾画相关内容,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

三、师生双边交流较好,注重鼓励性评价。在学生回答的同时教师能够及时运用鼓励性言语进行反馈,使学生明确自己的优势及不足之处。

结合单元主题,以毛泽东跟大家说再见的结尾较成功。 

《毛主席在花山》反思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文章记叙了毛主席1948年春夏之交住在花山村时的几件事,表现了毛主席热爱群众、关心群众、和群众打成一片的革命情怀。

文章依次记叙了三件事:让警卫员把到别处碾米的群众请回来;派警卫员给碾米群众送去茶水;毛主席来到碾米群众中交谈并帮群众推碾子。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体会文章记叙的顺序;二是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从毛主席关心群众生活、处处为群众利益着想的思想作风中受到教育和感染。

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体会从具体事件的记叙中,表现人物思想品质的写法。

教学过程及反思:

课堂中我先让学生说了课文主要讲了什么,通过朗读与概括很顺利知道了课文的三件事情,然后又学生训练学生根据事情给课文分段,把属于描写同一件事的自然段放在一起。这样的训练有利于学生不仅整体把握文章,而且从局部了解内容,锻炼了概括和分段的能力。

接着我让学生先阅读第一件事情,划出描写毛主席的句子,圈出最让你感动的字词,体会一下。学生回快找到,交流的时候发现学生很会找,很会扣。

在讲第二自然段的时候,有学生说毛主席在看地图的还想到群众没有来碾米,他很关注群众的生活。另一学生马上说我还从第一自然段的临时借用看出毛主席知识短期在这里住,住得不久就知道了群众的生活习惯,他很关心群众。这时,我马上鼓励他很会读,能联系上文。

在下面的学习中马上就有学生也学他那样联系上下文感悟,在阅读第11自然段送茶叶的时候就有学生联系的上文“每天”说明主席并不是一天给群众送茶叶。

文章细细读来,许许多多地方都能体现毛主席的品质,学生说到“皱眉、放下、任务、请”等词语,说毛主席关注细节,在细节上关系群众,我鼓励学生:“你们也很注重阅读,关注细节,找到很多细小的地方反映毛主席的品质。”在激励下,他们的阅读积极性更高,许多细小的地方都找出来,还提出了许多问题。

大概文章体现毛主席的关心体贴群众,比较接近学生生活,学生更能体会,更有话说。

《毛主席在花山》教学反思

课堂中我先让学生说了课文主要讲了什么,通过朗读与概括很顺利知道了课文的三件事情,然后又训练学生根据事情给课文分段,把属于描写同一件事的自然段放在一起。这样的训练有利于学生不仅整体把握文章,而且从局部了解内容,锻炼了概括和分段的能力。接着我让学生先阅读第一件事情,划出描写毛主席的句子,圈出最让你感动的字词,体会一下。学生很快找到,交流的时候发现学生很会找,尤其是王语馨、李晨等很会扣字眼,概括精炼准确。在讲第二自然段的时候,有学生说毛主席在看地图的还想到群众没有来碾米,他很关注群众的生活。另一学生马上说我还从第一自然段的临时借用看出毛主席只是短期在这里住,住得不久就知道了群众的生活习惯,他很关心群众。这时,我马上鼓励他也很细心,很会读,能联系上文。激励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在下面的学习中马上就有学生也学他那样联系上下文感悟,在阅读第11自然段送茶叶的时候就有学生联系的上文“每天”说明主席并不是一天给群众送茶叶。

文章细细读来,许许多多地方都能体现毛主席的品质,学生说到“皱眉、放下、任务、请”等词语,说毛主席关注细节,在细节上关系群众,我鼓励学生:“你们也很注重阅读,关注细节,找到很多细小的地方反映毛主席的品质。”在激励下,他们的阅读积极性更高,许多细小的地方都找出来,还提出了许多问题。大概是因为文章体现毛主席的关心体贴群众,比较接近学生生活,学生更能体会,更有话说。

教授本课时,自认为做得好的方面有以下几点:

一、目标明确、重点突出。实际教学中,我首先要求学生快速读课文,概括出课文主要讲了毛泽东在花山的几件事。接着,要求学生细读课文,圈点勾画出关于毛泽东语言、动作、神态及心理描写的句子,体会毛泽东的情怀。正暗合了选编课文意义所在。

二、注重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要求学生读课文同时圈点勾画相关内容,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

三、师生双边交流较好,注重鼓励性评价。在学生回答的同时教师能够及时运用鼓励性言语进行反馈,使学生明确自己的优势及不足之处。

结合单元主题,以毛泽东跟大家说再见的结尾较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