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路旁的橡树教学实录
[电脑版] 佚名
◇师生问好!
◇师出示书上树的图片
◇师出示柳树:这是什么树?
◆生:柳树。
◇师:你能用一句话来说说柳树的样子吗?
◆生:柳树的枝条像小姑娘的辫子。
◇师:对呀,柳树的枝条就像你的长辫子。
◇师出示榕树:这是什么树?
◆生:橡树。
◇师:这是榕树,榕树是温州的市树,有悠久的历史,你能用一句话来夸夸榕树吗?
◆生:粗壮、结实……
◇师出示橡树:这是什么树?
◆生:橡树。
◇师:我们今天学的课文就是橡树,这篇课文的作者是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看课题前的标志(*),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谈谈略读课文与平时的精读课文有什么不同。
◇师:读略读提示,划出这节课的学习任务。
◇师出示提示,指名读。
◇师要求用红线标出:①、读读课文,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②再交流一下对这件事的看法。
◆生划线。
◆生读
初读课文,初知大意
◇师:读读课文,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不懂的地方用“——?”划出。
◆生:讲了工程师、工人们和橡树的事。
◇师:(板书故事中的人物:工程师、工人们)学习提示告诉我们,这篇课文讲的是人和树的故事,再说说这篇课文讲的是人和树之间的什么事?
◆生:讲筑路工人们在修建一条公路,在这条路应该延伸过去的地方却挺立着一棵橡树。
◇师:最后公路成了——(马蹄形),师在黑板上用线条画出一条马蹄形,现在请同桌看看板书,互相讲讲课文的主要内容。
◆生同桌互说,师再指名说。
◇师:我们借助略读提示,能把课文内容说得既简洁又清楚。
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师:快速浏览课文,课文几到第几自然段就是写这件事的?在课文中做上记号。
◆生:1——7
研读1—7自然段
◇师:读读1—7自然段,想想刚才有疑难的问题解决了没有,还有没有其他疑难的问题?
◆生:什么是“楔子”?
◇师出示一个楔子:这是做什么用?
◆生均摇头
◇师简介楔子的作用。
◆生:什么是“马蹄形”?
◇师:看看板书,这就是马蹄形。
◇师:除了提词语的问题,你还会提“工程师、橡树、工人们”的什么问题?
◆生:工人们为什么“沉重地叹着气”?
◆生:工程师为什么“什么话也没对工人们说”?
◆生:为什么工程师说“现在谁也不会责备我们了。”?
◇师归纳问题:为什么工程师和工人们为了一棵橡树叹气又左右为难?
再读1—7,解决问题
◆生:橡树和工程让工人们、工程师左右为难。
◇师:计划中的路是怎样的?哪句话告诉我们?
◆生读句子:这条公路将会宽阔、平坦又漂亮。
◇师:计划中的路还会怎样?
◆生:它像箭一样笔直。
◇师:碰到的橡树又是怎样的?
◇师出示:在这条路应该延伸过去的地方,挺立着一棵高高的橡树。它是那么粗壮、结实、挺拔,就像草原的哨兵一样。
◇师:你印象中的橡树是怎样的?
◆生:粗壮、结实、挺拔……
◇师指名读
◆生读
◇师:粗壮、结实、挺拔的树,你舍得砍吗?
◆生:舍不得。
◆生带着感受读句子
◇师:像哨兵一样的树,你舍得砍吗?——生带着感受再读
◇师:工人们,工程师舍得砍吗?——生带着感受齐读。
3、课外补充:
◇师:其实,橡树还是……在欧洲被视为“神树”,有“森林之王”之称。
◆生再读句子:在这条路应该延伸过去的地方,挺立着一棵高高的橡树。它是那么粗壮、结实、挺拔,就像草原的哨兵一样。
◇师:所以工人们和工程师左右为难。
读句子“工程师向工人们走来……“现在谁也不会责备我们了。”他轻声地说。”
◇师读第8节:几年过去了,一条宽阔的沥青公路从北方延伸到南方。它像箭一样笔直,但只在一个地方弯曲成马蹄形。对这件事,你是怎么看的?
◆生:我觉得工人们和工程师做得很对。
◆生:他们没有砍掉这棵粗壮、结实的大树,做得很对。
……
◇师:读读8、9节,说说书中的人是怎么看的?
出示:坐车过往这里的人不约而同地赞叹道:“筑这条路的人一定有一颗高尚的心。”
◆生读,师评:老师发现你在发自内心的赞叹,。
再指名读,齐读。
◇师:你是怎么认为的?看课文背面,把自己的看法写下来。
出示:结合课文内容,写写你的看法。
A、 真 , 。
B、 真不简单, 。
C、 真幸运, 。
◆生说看法。
◇师提出课后思考题:如果是一棵普通的大树,该不该把大路修成这个样子?
关键词:三年级下册课堂实录
相关文章
点此纠错或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