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论文:语文教育走向 “新”
[电脑版] 13714042095
21世纪是一个信息化、全球化、和个性化的时代,教育必须向着现代化的目标迈进坚实的一步,同时这也是教育的终身化、学习的个性化的发展需求。那么,究竟语文教育“新”在哪呢?
“新”在语文课程基本特点的界定: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工具性是语文学科的本质属性,是语文的本色,它侧重于形式、技能;文化性是语文学科的特有属性,它侧重于内容、教育;语文的文化性集中体现人文性。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把语言文字的工具训练和人文教育结合起来。忽视人文精神,只在语言文字形式上兜圈子,语言文字就失去了灵魂和生命;脱离语言文字的运用,空谈人文性,人文教育也无法落实语文的基础性。工具性与人文性是表与里、皮与毛、血与肉的关系。工具性是“表”,人文性是“里”。工具性是载体,人文性是灵魂。工具性如“皮”,人文性如“毛”,“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工具性如“肉”,人文性如“血”,有血有肉,才是鲜活的生命。工具性与人文性是与生俱来、相辅相成的。没了工具性,便没必要设语文课,人文性也无从谈起;没了人文性,语文课只有孤立的字、词、句、篇,枯燥的、机械的语言训练,语文课便失去了生机、情感和韵味。恰切的做法是在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的过程中,在培养语感(教学论文:小学生语感培养之我见 )、发展思维、积累语言、积淀文化的过程中,吸收人文内涵,培植人文精神。
“新”在语文课程学习方式的根本性变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相对于以往被动式、接受式的学习来说,可称革故鼎新;相对于以往封闭式、孤独地学习来说,可谓移风易俗;相对于以往死记硬背、训练应试的学习来说,它是一场学习的革命。这场学习方式的革命,将变“读死书”为“读活书”,将变“一言堂”为“群言堂”。
这有利于培养学生有个性的学习和有创意的学习的意识、习惯和能力,并逐步形成精神与实践能力。
“新”在语文课程教学中教师角色的匡正:平等对话中的首席
在传统课堂上,教师一般是把预先准备好的知识一五一十地告诉学生,学生被动地听记教师的每一句话。课堂教学的气氛主要是靠教师的设问和学生异口同声的回答来创设的。传统课堂理想的效果往往是教师按部就班地完成预定的教学内容,学生学习的理想状态,就是专心致志地听讲。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课堂就大不一样了。教师主要是在积极地创设知识学习的情境,促使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支持者、合作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师生是学习的伙伴,是一个学习的共同体。课堂教学的热烈气氛表现在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不同经验与认识的对话、交锋、碰撞和协商。课堂教学的理想效果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经历学习的过程,学生在探究中掌握预设的教学内容,并能得到修正补充。学生的学习融入了自己已有的经验,体验到了学习的快乐。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有所积累、有所反思,真正实现了教学相长。
相关文章
点此纠错或发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