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凤玲教学论文《有效互动的课堂,个性张扬的天堂》
[电脑版] 周凤玲
有效互动的课堂,张扬个性的天堂
城关小学 周凤玲
众所周知,课堂教学是一种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的复杂性的双边活动,因而课堂中的互动是必不可少的,那到底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才能使我们的课堂有效的互动起来呢?在学校大力倡导教学改革的当下,虽说生本实验已开展了近半学期有余,但也还是摸着石头过河,并没有成型的实践经验可谈。
老师们都知道,课堂上的互动并不仅仅指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对话,还包括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活动(其中可以是单个学生之间的交流,也可以是本小组成员间的交流,还可以是小组与小组之间的合作等)总之,课堂上的互动并不是单一的,要想使课堂中的互动真正有效起来,所使用的教学方法也不是固定不变的,而应该是多方面的。实际上一直以来我们所采用的教学方法都始终处于一个变量,我们常常会根据不同的课文,根据不同的学情,根据不同的课堂情形,甚至根据不同时段的心情变化,不断地变换着教学方法,但不论怎么变,其目的仍然是为了提高课堂效率,进而使学生得到应有的发展。再者,教学方法因人而异,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因而要我说具体到底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能使课堂有效互动,我还真说不准,因是学校教学任务所致,只好结合生本教学实际谈谈我在课堂教学互动交流中的一些做法,有说的不妥之处,还望在座的领导、老师们批评指正!
一、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是构建课堂积极、有效互动的基本前提
(一)转变教师角色,为课堂的有效互动搭建良好的平台
为了建立有效的师生互动,作为教师需要转换其角色。生本教育的创始人 郭思乐 教授曾反复提倡教师要努力从“传授者”变为“引导者”、“协助者”,由“牵牛上树”的“纤夫”变成“驱牛向草”的“牧者”。教师的工作应该是“成为规划儿童学习生活的组织者,帮助儿童顺利地进行自主学习,从而使儿童获得发展和生命的提升。”作为教师帮助学生学习的意义仅仅是激发和引导,贫瘠的土地也能夺丰收,奥妙在于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潜能。“师本”语文是对学生一点一点地教,要他们亦步亦趋,教而不厌,日清月结,把学生看成需要拉动的逆水之舟,老师则成了“纤夫”。 而“生本”语文,教师的作用就像是在点燃火把,而不是像过去那样灌满一壶水,这就决定了教师可以成为“生命的牧者”。因而当教师从根本上转变了角色,大胆的放手,把课堂最大限度的还给了孩子们,课堂上的有效互动便不再是奢望。
记得前段时间,一次课间休息,张玉盼同学兴冲冲的追着我要说说她现在上语文课的感受,原来她只是想表达她现在越来越喜欢上语文课的这一小小的想法,但没想到的是,她的话音刚落,周围有好些同学立刻响应,“你以为只有你喜欢上语文,我也喜欢”“我也喜欢”“还有我”等的声音越聚越多。等到上课,我乘热打铁利用课前几分钟的时间,引导孩子们交流上语文课的感受。其中,我记得 朱 君宏同学当时表现十分踊跃,只听他说:“我知道好多同学喜欢上语文课的原因,那就是语文课上如果积极回答问题就能加分。”喜欢上语文课仅仅是为了给小组加分?满怀期待的答案竟是这样让人哭笑不得,到底是哪儿出了问题?没等我多想,李金龙同学早已及不可待的高举着双手,激动的喊着:“ 周 老师,不是那样的,不是那样的,我要和他交流。”原来李金龙同学认为他喜欢上语文课是因为语文课让他得到了许多快乐, 能和 老师同学一起在交流中轻松地学习知识,越学越高兴,越学收获越多…之后其他同学也陈述了自己喜欢语文的原因,有时还夹杂着对 朱 君宏同学的强烈反驳。正如李翰琛同学所言:喜欢上语文是因为语文带给了他无穷的快乐,以前上语文,老师讲,他们听,老师问他们答,感觉像是吃榴莲;而现在老师讲的少了,同学们说的多了,课文反而学起来很轻松,感觉像吃蜜一样。多么纯真而质朴的语言透露出了孩子们共同的心声:他们强烈的渴望拥有一个自主学习的空间,展示交流的舞台,而能给他们这个特权的只有我们老师,孩子们要,做老师的我们有什么理由不给?转变角色,大胆放手,课堂才有可能因有效的互动而精彩纷呈。
(二)明确教师的作用——启发、引导、点拨和归纳,为有效的课堂互动创造良好的条件
郭 教授曾说当学生求通而未通,欲言而未言,启迪产生新的领悟时,教师方可走出来加以启发;当需要为学生指正学习方向,为他们掌握学法铺路搭桥,从而抓住有价值的问题深入讨论时教师可加以适时引导;当学生思考的途径阻塞需要指点,进而促进知识的内化时教师一定要加以点拨(这里的点就是点要害,抓重点;拨就是拨疑难,排障碍);在学生讨论交流后,归纳概括思路,总结学法时教师必须引导归纳。也就是说教师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引领学生进行整个学习过程,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在关键处的点拨以及精当的讲解上,发现学生在课堂中“生成”的闪光点,并给予彰显,指出其不足之处,并加以引导,通过教师的“引”唤起学生的“学”,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从中捕捉课堂上的点滴契机,给予学生中肯富有激情的评价,对学生的语言进行更高度的概括和更生动的叙述,润物细无声地给学生以语言文字的熏陶和教益,但不可过多干预学生的活动,这就意味着语文课堂的全方位开放,学生思维的开放、阅读量的提升无疑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不仅仅需要教师不断提高课堂驾驭能力,更重要的是对老师文化素养及知识储备的考验。教师的最高境界是不见自我,课堂上“不懂不启,不悱不发”,教师要耐住性子,静待花开,努力为学生提供一个自由发展的空间,不教而教,只在关键处点拨,把课堂变成舞台,把老师变成导演。不站船头也是船老大;放下自我,让孩子的自我彰显;学会依靠学生,最大限度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的潜能。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在武汉大学的一次演讲中做了一个有趣的实验:他捉来一只鸡,撒上一把米,摁住鸡头要鸡吃米,结果鸡只叫不吃;掰开鸡嘴,把米硬往鸡的嘴里塞,鸡拼命挣扎不吃;于是他放开鸡继续演讲,一会儿,这只鸡愉快地吃起米来。生动的事例告诉我们:那种“摁鸡头、掰鸡嘴”的教学方法必须要改变。
在课堂教学的互动中,教师与学生是平等的活动参与者,他们既是信息的发送者,又是信息的接受者和加工者。传统的教学以教师为中心,与学生保持单向交往,教学无效甚至低效,因此要把教师的“一言堂”改为“众言堂”,在课堂上教师与学生保持双向交往,同时也允许学生之间的交往。当然最佳的交往模式是多方位的,即从教师到学生,从学生到教师,从学生到学生,从个体到群体,从群体到群体等。小组活动是师生互动的一种比较有利的模式,但并不排斥其它活动形式。作为教师只有明确了在课堂中的真正作用,不越俎代庖,不喧宾夺主,也只有建立起师生之间沟通的绿色通道,才会有教与学之间的宽松、民主、和谐的氛围,才能为课堂上有效的师生互动创造良好的条件,使课堂真正成为孩子们张扬个性的舞台。
二、激发情感参与,提高课堂的有效互动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要善于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和观念,从而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最终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实践证明,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的情感参与,能够实现课堂教学中的有效互动。
其实激发学生情感参与的方式途径是多方面的,作为教师可以巧抓时机,积极为孩子们创设互动交流的平台。例如每天可以利用课前三分钟(当然有时远远超过了三分钟)或每日格言的交流,通过主持人提供的各种富有韵味的短文及最喜欢格言的交流讲述,不仅可以丰富孩子们的知识积累,还可以通过部分同学畅谈的感悟使更多的孩子受到心灵的触动,获得思想的启迪,进而使品德得到提升。而要想使课前三分钟或每日格言坚持下来,并能够使学生从中受益,作为教师一定得有舍得精神,俗话说“舍得舍得,有舍才有得”毕竟这些互动环节的加入,会从一定程度上挤占课堂时间,使教学内容显得紧凑。但如若坚持了下来,学生便会渐渐喜欢上它,因为这些活动的涉及,无形中会给孩子们提供很好的交流平台,他们可以在这时候各抒己见,畅谈感悟,会慢慢变得大胆,敢于交流,语言表达能力也会逐步得到加强。从我们班学生两个月来的变化中,我对此深信不已,老师们不妨一试。
此外,还可以根据一些特殊的情形,设法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参与,进而使课堂有效地互动。例如可以在三八节前设计诸如《妈妈的节日》这样特殊的前置作业,通过互动交流,加强亲子沟通,激发孩子们的感恩之情。因妈妈的节日已来临,又是和自己的妈妈合作完成的作业,汇报交流时孩子们不可能无话可说,说的人多了,自然能谈出一些有价值,也有深度的话语,孩子们的心灵也会很自然的循序渐得受到触动,对孩子们的思想教育自然能水到渠成得到落实。
还比如在清明节前夕,可以布置孩子们收集关于清明节亦或国际友人艾黎何克的资料,适时的进行互动交流,教学效果也是很好的。当然除了在节日里能为孩子们提供很好的互动交流机会外,生活中的一些细节也可以成为孩子们互动交流的很好的素材:时令已是夏天了,却还飘起了鹅毛大雪,这怎能不稀奇又让人浮想联翩呢?抓住这一契机,让孩子们观察后进行互动交流,而后再去习作,他们又怎会无话可说?无话可写?
生活是丰富多彩的,能够提供给孩子们互动交流的机会其实很多很多,只因为我们琐碎且繁杂的工作,常常使一些美好的瞬间从眼前滑过,溜走,直至消失,而没能牢牢抓住,留于心间。有时也觉得遗憾,很想用一种特殊的方式多记录一些生活的美好,留下孩子们互动交流时精彩的瞬间,但…不能抓住太多,那就让我们抓住能抓住的,少留一些遗憾给自己。
三、努力探索自主学习途径,积极营造多向互动合作氛围
多向互动合作指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合作,即生生互动合作和生师之间的互动合作。它是学生学习过程自主性发挥的独特表现。教师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促进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在教学中,应让学生的提问成为教师的资源,从而实现多向互动合作。此时,我们教师应当考虑学生在学习中会发现什么问题?怎样去解决问题?该怎样选择有价值的问题共同研究、探讨,在课堂上,要注重让学生提“两种问题”,一类是学生自己弄懂了用来考别人看是否能懂的问题,可说:“我想考考大家……”等,另一类是学生自己不大理解,不懂或是有不同的看法的问题,用来请教同学或老师,可说:“我想请教大家……”而教师并不着急于表态或解答,而是留给学生更多的思考空间,师生共同商量着解决。这样,教师不仅是教者,也是学者、思者和听者。
进行多向互动时还应提倡生生之间两两互动或小组合作学习互动,包括组内异质的小组合作学习和组内同质、组间异质的小组合作学习,合作的内容可以是互相检查对方活动,互相表达自己的看法,互相讨论解决问题,互相竞赛巩固知识,共同操作发现新知等。当然讨论合作要有一定的纪律约束,因为有一定的目标要实现,因此选拔并培养小组长是进行生生互动的首要前提。俗话说:鸟无头不飞,兵无将不勇。没有组长的指挥,学习小组只是图有虚名,学生或盲目行动或迟疑不动,根本无合作可言。况且有的学生自制力差,贪玩好动,如果没有一个良好的自主学习氛围,就会导致课堂纪律散乱,教学只能事倍功半。因此,为了能有效地使学生互动交流,选拔并培养小组长就显得至关重要,当然为了让更多的孩子得到锻炼,组长的角色可以适时更换。
四、采用多元化评价方式,培养孩子自信,实现有效互动
在有效的互动机制达成后,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是要适时对学生进行关爱、激励,从而培养他们的自信,使交流和互动进入理想境界。
众所周知,自信心就像一个人的耐心、恒心、爱心一样,并不是与生俱来的,它同样需要唤醒与点燃、培养与锻炼、实践与坚持。自信心对于学生的重要性在于:有了自信心可以增加他们战胜困难和迎接挑战的勇气,也可以让学生树立一种无比高贵的人生品质。如何培养学生自信心呢?我认为赏识教育和跟踪激励机制不失为好的做法。
不论大人还是小孩,都喜欢听善言,也就是好听的话。在课堂上,教师应该运用多种激励方式点燃并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并让它成为一个人可终身受用的能力、品格和素养。换句话说,自信心可以用爱来唤醒。还记得 陈 老师这学期在教师大会上所做的演讲《温柔的征服》,的确,教师完全可以通过深情的眼神、自然的笑貌、甜美的嗓音滋润孩子们的心田,从而唤醒他们沉睡的信心,点燃他们潜藏的自信,使他们更加自爱自强,心中荡漾起幸福、欢乐、奋发的激流!
当然激励方式可以灵活运用,比如:眼神赞许、颔首微笑、伸大拇指、抚摸学生的头等动作,也可用“好极了” “真棒”、“好样的”“非常好”“真的很不错”等直接性的激励语言;有时学生的回答很平常,但他有勇气,或声音洪亮,你可以用“掌声送给最勇敢的人”“掌声送给声音最洪亮的人”等送出掌声的方式予以表扬;当学生不敢表述时,还可引导全班同学用集体的力量对其激励;此外也可以用评选“朗读优秀奖”、“表现奖”、“创新奖”等多元互动式的评价方式进行多方面激励。总之,在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能平等对话,不但有利于言语的沟通,还渗透着心灵的相融,使课堂充满了“人情味”。学生变得乐于表达,敢于交流,思维开放,智慧互相碰撞,从而实现课堂上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有效互动。
课堂的有效互动作为学生学习的一种必不可少的方式,要真正体现它的有效性,教师不仅要在思想上重视它,更要在实践中处理好互动中形式与实质的关系,要以平等的师生观来指导和参与学生的交往过程,通过师生平等对话,构建起轻松和谐的语文课堂氛围。而互动教学的出现,为学生提供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和实践创新的机会,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且在互动中共同发展.,使课堂教学真正达到"教得生动活泼,学得兴趣盎然"的师生双赢的良好局面。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要努力为学生构建有效互动的课堂氛围,让课堂成为学生张扬个性,展示生命的历程,成为他们体现人生价值的舞台;让课堂唤醒自我,张扬自我,成就自我,超越自我。让语文课堂变成学生学习知识、放飞思维、展示能力、张扬个性的天堂!
关键词:有效互动 个性张扬
相关文章
-
无相关信息
点此纠错或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