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修之死表格式教学设计
[电脑版] 1179006250
课题: 杨修之死 科目: 语文 教学对象: 九年级学生 课时: 1课时
提供者: 单位:
一、教学内容分析
《杨修之死》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第二篇课文,是自读性质。但本篇同样是第五单元所选的明清时期最有代表性的白话小说之一。(17课《智取生辰纲》----《水浒》、18课《杨修之死》----《三国演义》、19课《范进中举》----《儒林外史》、20课《香菱学诗》----《红楼梦》)
学习本篇可帮学生推开一扇窗户,来欣赏《三国演义》这个百花园里的奇特风景,培养或提高学生品读古典名著的能力和兴趣,也获得对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是“通过人物的言行,结合人物所处的具体环境,把握人物的个性特点,并能对各篇课文的语言特色有一定的体会”。我想,本篇的学习,可侧重于分析刻画人物的多种描写手法,以实现上述的单元目标之一,即“把握人物的个性特点”。
在本册,第三单元的四篇文章都是小说,初三的同学们已经对小说的基本知识有了一定的掌握。不同的是《杨修之死》是一篇白话小说,有较强的文言色彩。如果学生既能扫除文言表达上的障碍,又能在了解故事背景的基础上,读通、读懂课文,并能读出情趣来,便是有效地巩固了前面所学的小说阅读方法,也对后两篇小说乃至以后的小说阅读作了很好的铺垫
二、教学目标
1、 了解故事的梗概,用简明扼要的语言复述课文
2、 领会作品的感情倾向,发表自己的评价
3、学会辩证地看待历史人物和文学作品中人物形象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通过老师平时的观察、了解,九年级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阅读文言文、半文言文的语文素养,能读明白话小说的内容情节,同学们已经对小说的基本知识有了一定的掌握。在此基础上,我们主要采取小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完成本课目标,通过学生的小组讨论实现学会辩证地看待历史人物和文学作品中人物形象。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该篇节选自《三国演义》第七十二回:“诸葛亮智取汉中,曹阿瞒兵退斜谷”,本文叙述的是魏蜀汉中争夺战最后阶段,曹操军队撤退前的情况。本文以几个故事,从小事到大事,展示了曹操和杨修的矛盾冲突,生动地刻画了各自的性格。
虽然这是一篇自读课文,但文中有较多的文言词句,且在课后的练习和练习册的习题中都有一定的要求。所以在课前应该有充分的预习或设计导学案,在课前几分钟简单的词句梳理。
在内容的把握上,应《语文课程标准》指示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就本文,可紧抓对杨修死因的归纳与探讨,从而深入对杨修人物形象的分析。当学生的兴趣被激发出来,学生便成了课堂的主人,才有了个性的阅读实践。
主要采取去小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五、教学重点及难点
教学重点:分析杨修和曹操的性格
教学难点:评价历史人物
六、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板块一、课前导入:欣赏《三国演义》篇首词《临江仙》
欣赏《临江仙》
激发兴趣,
引发思考
板块二、了解常识明背景
罗贯中,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元末明初小说家。他创作了“七分实三分虚”的历史巨著《三国演义》 ,是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小说。罗贯中在这部巨著里,借叙述魏、蜀、吴三国征战的历史故事,对暴政作了抨击,提出了自己鲜明的政治理想—仁政。这个观点形成了全书鲜明的“拥刘反曹”的倾向。《大英百科全书》则称他为“第一位知名的艺术大师”
《杨修之死》选自《三国演义》第72回
“诸葛亮智取汉中,曹阿瞒兵退斜谷”。 1、故事发生在曹操、刘备两个军事集团争夺汉中之地最为激烈的时候。当时诸葛亮已智取汉中,曹操屡屡受挫,又不甘心失败,只好退兵斜谷口,以待时机。但终因蜀兵积极防守,难以进取。“杨修之死“的故事就发生在这时。
2、曹丕与曹植争夺接班人之斗争已久,曹操一度有意于立曹植为世子,但此时曹丕已得势。
课前搜集作家、作品的相关资料,小组内交流。课上交流分享。
了解故事背景,帮助理清情节
板块三、掌握字词懂文意
一、解释变色的字(男女各7题)
1、杨修以鸡肋之意对
2、将首级号令于辕门外
3、杨修为人恃才放旷
4、与众分食讫
5、佯惊问:“何人杀吾近侍?”
6、操疑修谮害曹丕
7、操方麾军回战马超
8、绰刀
9、适庖官进鸡汤
10、数犯曹操之忌
11、人皆不晓其意
12、丕如其言
13、植然其言
14、但操有问
二翻译(男女各2题)
1、杨修为人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
2、佯惊问:“何人杀吾近侍?”
3、人皆不晓其意。
4、丞相非在梦中,君乃在梦中耳。
关键词:九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设计 杨修之死
相关文章
点此纠错或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