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屏》导学案及答案
[电脑版] 1609541375
15.《说屏》导学案
设计: 龙的故乡
【学习目标】
1、查字典,看注释,掌握重点字词,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屏”的有关知识。
3、体味本文生动的语言,弄明白文中古诗句的含义。
4、以屏风为媒介,激发审美情趣。体会作者的感情。
【学习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屏”的有关知识。
2、体味语言,弄清文中古诗句的含义。
【学习难点】
了解“屏”的有关知识,体味语言,弄清文中古诗句的含义。
【自主预习案】
1、给加点的字注音。
韶光( ) 伧俗( ) 休憩( ) 相称( ) 锦屏( )
2、根据所给的意思,写出相应的词语。
(1).无益地耗费劳力。______________
(2).创作出来的物体形象。___________
(3).恰当,恰如其分。________________
(4).根据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采取适当的措施。___________
3、选用恰当的词语填空。
(1).按屏的建造材料及其装饰的________程度,分为金屏、银屏、锦屏、木屏、竹屏等。
A.美丽 B.秀丽 C.美观 D.华丽
(2).可是总勾不起我的诗意,原因似乎是造型不够_____,色彩又觉伧俗。
A.精巧 B.轻便 C.轻巧 D.精密
4、指出下列句子所用的说明方法。
(1)古代的画中常见室内置屏,它与帷幕起着同一作用。( )
(2)屏者,障也,可以缓冲一下视线。( )
(3)按屏的建造材料及其装饰的华丽程度,分为金屏、银屏、锦屏、画屏……等。( )
(4)“锦屏人忒看得这韶光贱”一句,用锦屏人来代指闺中女郎。( )
5、积累两句有关屏的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内探究案】
一、情景导入,明确目标。
学生拿着自己找的图片或小屏风,向同学作介绍,语言可能不生动,教师可以就此导人,看做者是怎样介绍的。也可以用古诗词中有描写屏风的诗句导入。
本节课我们的学习目标是:(见上文)
二、自主探究,释疑解惑。
(一)读文感知
1、教师配古筝乐曲范读课文,请同学们听老师朗读课文,在听的时候圈点勾画生字词。
2、学生听读并思考。(听读完后,四人小组讨论明确)
(1).请用原文给屏下一个定义。
___
(2).作者从哪三个方面介绍了有关屏的知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对屏的感情是怎样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研读赏析
3、屏风在我们的生活中已经不多见了,可是读了文章,或许你也喜欢上屏风了,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作者引用了不少古诗,使说明语言生动有趣。请同学们大声朗读课文,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说说为什么喜欢?然后有感情地读一读。全班讨论明确:
(1).引用《秋夕》诗句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牡丹亭》中“银屏人忒看得这韶光贱”放在屏风的定义后既_______________,又使语言生动有趣。
(3).结尾两处引用古诗佳句,点出“屏”这种古代器具所具有的文化内涵,表达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愿望。
4、谈谈下列加点的词语表达效果。
(1).…必置一屏,上面有书有画,既起分隔作用,又是艺术点缀,而且可以挡风。而空间上还是流通的,如今称为“流动空间”。这一句中的“置”能否与“放”互换?“点缀”能否与“装饰”互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因为研究古代建筑,接触到这种似隔非隔、在空间中起着神秘作用的东西,更觉得它实在微妙。(体会一下作者“实在”一词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探究感悟
5、探究理解文中古诗词的意思,感受浓浓的诗意。
①“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锦屏人忒看得这韶光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抱膝看屏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课文多处引用古诗词,有什么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有效训练,片段习作。
(四)说说写写
7、在古诗词中,你还知道哪些诗句说到屏,比如:李商隐的《嫦娥》: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宋代词人柳永《迷神引》:水茫茫,平沙雁、旋惊散。烟敛寒林簇,画屏展。你还找到了哪些图画描绘了屏,全班交流,请你引诗配画作解说。想像一下,屏风将会有怎样的用途?(学生可以畅所欲言,言之成理即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把课堂上所说的“想像屏风的用途’’整理好,写在作业本上,学着用上古诗词佳句,要用得得体。或写一段解说词介绍你熟悉的一样东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总结梳理、整合提高、内化目标。
作者用生动的语言介绍了屏风的使用功能和装饰功能,并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抒发了对屏风的热爱之情。希望借此唤起建筑师、家具师乃至使用者的注意,以期屏风所具有的文化内涵永远散发着不朽的艺术魅力。我们也期待着,屏风在今天的装饰艺术中焕发出青春,重新大放异彩。
五、达标检测,反馈矫正,反思目标。
【拓展检测案】
●课内语段阅读。
屏可以分隔室内室外。过去的院子或天井中,为避免从门外直接望见厅室,必置一屏,上面有书有画,既起分隔作用,又是艺术点缀,而且可以挡风。而空间上还是流通的,如今称为“流动空间”。小时候厅上来了客人,就躲在屏后望一下。旧社会男女有别,双方不能见面,只得借助屏风了。古代的画中常见室内置屏,它与帷幕起着同一作用。在古时皇家的宫廷中,屏就用得更普遍了。
从前女子的房中,一般都要有屏,屏者,障也,可以缓冲一下视线《牡丹亭》“游园”一出中有“锦屏人忒看得这韶光贱”一句,用锦屏人来代指闺中女郎。按屏的建造材料及其装饰的华丽程度,分为金屏、银屏、锦屏、画屏、石屏、木屏、竹屏等,因而在艺术上有雅俗之别,同时也显露了使用人不同的经济与文化水平。
屏也有大小之分。从宫殿、厅堂、院子、天井,直到书斋、闺房,皆可置之,因为场合不同,自然因地制宜,大小由人了。近来我也注意到,屏在许多餐厅、宾馆中用得很普遍,可是总勾不起我的诗意,原因似乎是造型不够轻巧,色彩又觉伧俗,绘画尚少诗意。这是因为制作者和使用者没有认识到屏在建筑美中应起的作用,仅仅把它当作活动门板来用的缘故。其实,屏的设置,在与整体的相称、安放的位置与作用、曲屏的折度、视线的远近诸方面,均要做到得体才是。
屏是真够吸引人的,“闲倚画屏”“抱膝看屏山”,也够得一些闲滋味,未始不能起一点文化休憩的作用。聪明的建筑师、家具师们,以你们的智慧,必能有超越前人的创作,诚如是,则我写这篇小文章,也就不为徒劳了。
1.给下列字注音。
忒( ) 倚 ( ) 膝( )
2.文中划线句子所用的说明方法是___________ 。
3.“屏可以分隔室内室外”,在第一段中起什么作用?屏除了分隔作用,还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概括第二段的段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作者认为屏风怎样设置才合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概括上文的中心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外语段阅读。
竹是一种特殊的植物。
竹非草、非木,在现代植物学中,属禾本科,竹亚科。我国有毛竹、苦竹、孝顺竹等六个属共250余种。因为种类繁多,千姿百态,早在晋朝时我国便有专门记叙竹的《竹谱》。这部书,现已被公认为世界最早的植物谱录学专著。
竹和人们的日常生活往往有密切的关系,除了用竹纤维编成的“竹布”现已少见外,食、住、行各方面均少不了。说起竹,过去的运输工人用的都是竹杠,他们把用血汗换来的银元、铜元放在片刻也不离手的竹杠中,把头、恶霸来了,只要敲一下竹杠,便知道一天收入多少,这是现已通行全世界的“敲竹杠”谚语的由来。印度也产竹,玄奘法师在《大唐西域记》中讲了个很有趣的神话。有个僧侣贵族,听说释伽佛身长一丈六,他不信,便做了根长一丈的竹杖,要实地量一下。不料,等他挨近佛时用那根作尺的竹杖量时,佛身总比竹杖长一丈六。这时他才知道“佛法无边”,将竹杖丢下走了。从此,这里便长出了“竹林”。
我国农谚有种竹要“留三去四”以及“公孙不相见,母子不相离”之说。“去四”,即四年以上的竹如不除去,会影响竹林的发展;三年以下则太小,不宜取用。所谓“公孙不相见,母子不相离”是这一宝贵经验的形象化说明,值得我们珍视。
7.“敲竹杠”一词现在一般是指什么?它表达怎样的感情色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第三段中的“他不信,便做了根长一丈的竹杖,要实地量一下”是针对什么说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从此,这里便长出了‘竹林’”,句中的“从此”指代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第一、第二自然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用来说明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公孙不相见,母子不相离”形象地说明种竹的一条宝贵经验,请用两个单句表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趣味谜语:在娘家青枝绿叶,到婆家骨瘦皮黄。不提起倒也罢了,一提起眼泪汪汪。(打一船家用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说屏》答案:
【自主预习案】
1、sháo;cāng;qì;chèn;qǔ;jǐn;píng 2、(1).徒劳 (2).造型 (3).得体 (4).因地制宜 3、(1).D (2).C 4.(1)作比较 (2)作诠释 (3)分类别 (4)引用 5、例:南朝《闺怨篇》“屏风有意障明月,灯火无情照独眠。”李商隐《嫦娥》“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柳永《迷神引》“水茫茫,平沙雁,旋惊散。烟敛寒林簇,画屏展。”
【课内探究案】
1、略。2、(1) “屏者,障也。”意思是:屏风,用作遮挡、阻隔的东西。 (2)屏的作用,屏的种类,屏在设置上应注意的问题。 作用:遮挡视线;起分隔作用;艺术点缀;挡风。种类:按屏的建造材料及其装饰的华丽程度,分为金屏、银屏、锦屏、画屏、石屏、木屏、竹屏等。 (3)、抓住以下关键语句把握:“富有诗意”、“心生向往之情”、“更觉得它实在微妙”明确:受古诗词及古画的影响,小时侯就对屏风产生喜爱、向往之情;后来在实际接触和研究工作中,对屏风的认识更深,感情加深。全文多处流露出作者对屏风的赞赏之情。
3、(1).引用《秋夕》诗句,表达了作者幼时对屏风无限地向往与喜爱之情,放在开篇,易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2)《牡丹亭》中“银屏人忒看得这韶光贱”放在屏风的定义后既补充了屏风的含义,又使语言生动有趣。 (3)结尾两处引用古诗佳句,点出“屏”这种古代器具所具有的文化内涵,表达了作者希望人们更好地开发和使用屏风的愿望。 4、(1)必置一屏,上面有书有画,既起分隔作用,又是艺术点缀,而且可以挡风。而空间上还是流通的,如今称为‘流动空间’’’。这一句中的“置”是布置之意,是用心安放,若换上“放”字,则无此表达效果;“点缀”是加以衬托和装饰,使原有的事物更加美好,准确地说明了屏风在居室中的作用。 (2)实在一词表达了作者对屏风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5、①出自唐诗人杜牧《秋夕》诗。全诗如下:“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这是一首描写封建帝王后宫宫女生活图景的诗。整首诗描绘出寂静凄清的环境气氛,烘托出人物内心世界的痛苦。②出自明代戏剧家汤显祖《牡丹亭》的“游园”一出。杜丽娘为自己没有珍惜大好春光而感到惋惜,也因此激起了追求青春幸福的热望。“锦屏人”指闺中女郎。“韶光”指美丽的春光,也暗指自己的青春。“忒”读“tuī”“太”的意思。这句话凝聚着主人公心中的无限哀怨。 ③出于张恨水的《金粉世家》,填的是“临江仙”的词牌。写女主人公冷清秋在小楼参佛诵经,顿悟一生得失。 6、多处引用古诗词,使全文具有浓浓的诗意和韵味,这和本文的说明对象——屏风——这种中国传统器具是相称的。
【拓展检测案】
1.tuī yǐ xī 2、举例子 3.总领下文。是艺术点缀,又可以挡风。 4.屏的分类及雅俗之别。 5.屏的设置,在与整体的相称、安放的位置与作用、曲屏的折度、视线的远近诸方面,均要做到得体才是。 6.作者介绍了一些屏风知识,并提出了屏风要轻巧,要富有诗意,要有文化休闲作用。点明了写作此文的目的,表达了作者对屏的喜爱和情思 7.利用别人的弱点或借某种口实抬高价格或索取财物。贬义。 8.听说释伽佛身长一丈六。 9.那个僧侣贵族丈量佛身,意识到“佛法无边”,丢下竹杖走了之后。 10.列数字、举例子、分类别。 说明竹种类繁多,千姿百态。11.四年以上的竹要除去,三年以下的竹要保留。 12谜底:篙
关键词:说屏 八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
相关文章
点此纠错或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