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未来》教案2则
[电脑版] 佚名
苏教版高中语文第一册《相信未来》教案
第一则:
教学目标:
1、 初步学会运用诗歌鉴赏方法鉴赏诗歌。
2、 能背诵课文。
3、 理解诗歌主旨,加强自己的抗挫折能力,能热爱生命,追求真善美。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1、一齐朗读单元开篇语:向青春举杯。
师:今天,我们有着如花的年华,美好的青春蓝图任意让我们勾画;今天,我们有着相对富足的物质生活,可以让我们更好的实现梦想;今天,我们一起坐在课堂学习,为了灿烂的明天共同努力。所以,请不要抱怨天气炎热,也不要埋怨学习的艰辛,我们要充满昂扬的斗志,因为这样才能无愧于我们的青春!我们每个人都要坚信:未来取决于自己。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拇指的诗歌《相信未来》,希望对我们有所启发和激励。
2、欣赏歌曲:正午阳光乐队演唱的《相信未来》(歌词就是诗歌的前三节)
二、新课推进。
1、分析前三段。
(1)作者在这三节中选取了那些意象呢?(用偏正短语描述)
被蜘蛛网查封的炉台,叹息着悲哀的灰烬余烟,
化为露水的紫葡萄,依偎在别人情怀的鲜花。
(2)这些意象有什么共同点?(悲哀、凄凉)你觉得它们分别隐含了什么意思?
被蜘蛛网查封的炉台:陈旧落后
叹息着悲哀的灰烬余烟:生活贫困
化为露水的紫葡萄:青春逝去
依偎在别人情怀的鲜花:情感失落
(3)作者为什么会如此失意和落寞呢?介绍背景。
食指曾经说:“文革”前我就挨整,我已经看到这代人的命运了。鱼儿跳出水面,落在冰块上,它的前途是死,和这个冰块一起消亡,但它却看不到冰块消亡的那一天。后来我又写出了《相信未来》,相信我们会战胜死亡,这已经是进了一步了。我年轻,我能看到冰块消亡的那一天。
由此我们可以知道诗歌通过一系列意象反映的文革这个穷困、艰难的特殊时期。
(4)作者介绍:原名郭路生(母亲在行军途中生下了他),是中国朦胧体诗歌的创始人。1964——1967年写了长诗《海洋三部曲》,1967年《鱼儿三部曲》,1968年,《相信未来》等。一度因得精神分裂症入院治疗。
(5)作者虽然历经苦难,但一直保持着乐观向上的积极心态。这从本文中也得到了集中体现。如:固执、相信未来。
(6)相对于前两节,第三节内容有什么大的变化呢?
句式不同,意向特点完全不同(光明、有力量的),给人积极向上的力量。
(7)总结前三段:用象征的手法反映了现实,同时表达了自己的坚定信念。
2、分析4---6节。(学生分析为主)
(1)概括这三节内容:阐述了相信未来的理由。
(2)具体说来是理由呢?
坚信未来会揭开历史的本来面目,还人们以真相,给予客观公正的评价。
3、最后一节写作手法:直抒胸臆。
4、有感情地诵读。
三、本诗歌阅读方法总结。
1、要紧密联系写作背景。
2、注意意象的选择运用。
第二则:
《相信未来》教案
一、教学目标
1、学习通过意象赏析诗歌的方式。
2、学习食指在困境中坚守信念、不畏艰难的顽强意志。
二、教学重点
学习通过意象赏析诗歌的方式。
三、教学工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这午后的阳光:温暖、灿烂:
这午后的校园:安详、宁静!
你们花一般的青春生活在梦一般的岁月里,你们可曾知道39年前,与你们一般在做着梦的年轻人,他们在奔波些什么?
让我们走进那段历史……
二、背景介绍:
一群群的年轻人,跳忠字舞,上山、下乡,脸上挂着笑意,对生活满是憧憬……
PPT:食指的诗《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
为什么诗人在奔向理想的那一刻感觉到的却是痛楚,说“这是我的最后的北京”?让我们来看看社会的另一面。
PPT:作家秦牧的说法“这真是空前的一场浩劫,多少百万人颠连困顿,多少百万人含恨以终,多少家庭分崩离析,多少少年儿童变成了流氓恶棍,多少书籍被付之一炬,多少名胜古迹横遭破坏,多少先贤坟墓被挖掉,多少罪恶假革命之名以进行!”
PPT:遇罗克,张志新的遭遇……
政府的统计数字是:“总的估计,因大量冤假错案受到诬陷、迫害和株连的达到一亿人以上。”
三、文本研读:
PPT:放食指《相信未来》的朗诵。
学生诵读(集体朗诵)
1、这首诗给人最为直观的感情就是“相信未来”,这句话在文中共出现了7次。那么,与“相信未来”相对应的现实是什么样子的,诗中用了哪些语句来描述?这些语句中的意象又有哪些?它们分别象征着什么呢?
明确:
“当无情的蜘蛛网查封了我的炉台,当灰烬的余烟叹息着贫困的悲哀”。
“当我的紫葡萄化为深秋的露水,当我的鲜花依偎在别人的情怀”。
蜘蛛网:黑暗的社会现实。
炉台:产生希望的地方。
灰烬的余烟:残余的希望。
紫葡萄:希望的果实。
深秋的露水:失望的眼泪。
鲜花:收获的果实。
2、这些意象给你什么样的感觉?这说明当时是怎样的一个社会呢?
明确:
灰暗、阴冷、压抑、绝望、失落。一个黑暗、残酷、压抑人性的社会。
3、面对这样一个社会,作者在一、二节中用了哪些诗句和意象来表现他的“相信未来”呢?这些意象又象征了什么?由此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的什么精神呢?
明确:
美丽的雪花:希望的火花
凝露的枯藤:没有希望但又孕育着新的希望
诗人面对黑暗的现实,坚强不屈,依然乐观地去寻找生命的亮色,生活的火花,相信光明的世界必将到来。
4、齐读这两节,要求读出压抑下的激情,黑暗中亮色。
5、第三节采取的是什么样的修辞手法?这一节中的意象和第一节相比,有什么区别呢?
明确:
比喻。
在这一节中,诗人摆脱了一二节中灰暗、阴冷的一面。尽量采用色调明亮、气象壮阔的意象,来强调心中永不泯灭的理想。
诗人有着孩子般的纯真,对未来有着不灭的希望和信心,抒发了一种惊天动地的豪迈情怀。
6、齐读这一节,读出壮阔的豪情,充满信心的气概。
7、在那个风雨如晦的时代,诗人为什么如此坚定的相信未来?读第四节,这一节中有哪些意象?分别象征了什么?
明确:
眼睛:未来人们对历史的审视
睫毛、瞳孔:看清历史真相,拨开历史迷雾的慧眼。
8、齐读这一节,读出一种充满自信的气概。
9、第五六节中,“腐烂的皮肉”、“脊骨”这两个意象象征了什么?这两节诗体现出诗人对未来还持有怎样的心情呢?
腐烂的皮肉:创伤是表层的,苦难的是暂时的。
脊骨:执着探索和追求的精神。能拯救中国命运的脊梁。
对未来还有彷徨的不确定性。
对未来还有一种等待着他们公平判定的焦急心情。
10、齐读五六小节,读出彷徨和焦急的感觉。
11、最后诗人找到可以寄托信念的事物了吗?他发出了怎样的呼喊呢?
明确:
战胜死亡的年轻、不屈不挠的努力。
朋友,坚定地相信未来吧,相信不屈不挠的努力,相信战胜死亡的年轻,相信未来,热爱生命。
12、齐读这一节,共同发出这一声呐喊(要读的慷慨激昂,意气豪放)。
四、总结:
食指在生命的暗夜里,焦急地等待着光明的到来,渴望未来的人们拨开历史的风尘,看透岁月的篇章。但他的呐喊被那个时代一声声看似雄壮的口号给淹没了。然而这些渴望的心声能压抑得住吗?历史告诉我们,不能!
今天,我们重新回望这段历史,倾听那一代人他们内心深处的歌唱;他们的生命向我们走来,我们的生命也走向他们生命历史的河流。让我们记住这段历史,让我们记住这一代人的苦难,重新思考生活,探寻自由、幸福!
相关文章
点此纠错或发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