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上河图简介
[电脑版] 李清华
清明上河图简介
中国的绘画历史悠长,即便是从战国时期,在楚地谭州(今长沙)的战国帛画算起,到如今,也有两千多年历史了,这与世界其他国家的文明比起来,也是走在人类文明的前列。
埃及,这个古老的国家,也许在文明的发源上,可能比古老的中国早那么一点时间,但是其所谓的绘画作品都是画在纸莎草上,在材质的保存上无法与我们中国相媲美。
印度就显得更为逊色了,我们很难找到它早期的绘画作品,发现的大都是与雕塑作品,甚至更多的是与佛教有关的,而佛教是在公元前六世纪才创立的,直到公元前三世纪,阿育王在作了一次特别大的屠杀之后,才将它宣布为国教。
这样,与中国相比,都是落在后面的。
当然,我们仅仅是从目前所见来观看,如果随着地下考古的深入和不断有新的发现,可能还有更古老更惊奇的发现。
我们也知道,在欧洲发现于一万多前的维林多夫的维纳斯,这尊雕塑也许就比我们国家的任何出土的雕塑要早。
然而,通过文明的比较,不管时间的早晚。对于中国来说,其艺术还是相当独特的,且不说独具一格的书法艺术,单就是绘画来说,也是值得骄傲的。
与埃及不同,中国的早期绘画是作在帛上的,当然,从目前来看,这种绘画不是纯粹用来审美的,相反带有一点巫术性质,长沙子弹库的那两幅帛画,在以前的专家学者看来,就是用来引魂升天,充满了楚地的神秘。
然而,时代总是在前进,昨天的东西,发展到今天,其所拓展的内涵就会有所变化。绘画也是如此,从神秘的宗教用品向人类的审美用品转捩。
到了宋代,虽然,思仙慕道的风气日炽,但是绘画却越来却用来作为陶冶性情的媒介。宋徽宗,他虽然皇帝作的不行,但是对文化还是有一定的贡献,也如南唐后主李煜一样,宋徽宗整日里陶醉于"春花秋月"的日子里,挥笔,笔走龙蛇,创造出瘦金体;洒墨,墨洇星空,开创专业画院;狎妓,妓"在田中",捧出一代名妓李师师。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或许,正因为如此,宋代是我国古代文化比较繁荣的时期之一。唐宋八大家,竟有六位是宋代;而宋代的词,更是没有任何一个朝代可以望其项背的。绘画上,也是繁荣期,名家辈出,高手如云。特别是山水画,应该说,它是中国古代山水画的顶峰。而风俗画与界画也是"巾帼不让须眉"。以下所要说的《清明上河图》便是名颂千古的珍宝。
《清明上河图》中国北宋风俗画作品。作者张择端。
张择端,字正道,东武(今山东省诸城市)人。宋徽宗时为宫廷画家。少年时读书,到京城汴(今河南省开封市)游学,后学习绘画,擅长界画,尤喜画舟车、市桥、廓径,自成一家。作品除《清明上河图》外,还有传为他画的《西湖争标图》。
《清明上河图》,长卷,绢本,淡设色,纵24.8厘米,横528.7厘米,藏故宫博物院。"清明",为中国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按民间风俗,这个节日的主要活动是祭扫先人茔墓。也有人认为此图"清明"指汴梁外城东郊的清明坊。但一般认为《清明上河图》是描绘北宋京城汴梁及汴河两岸清明时节的风兴。
开卷处画汴京近郊,疏林薄雾,农舍田畴,春寒料峭,有往城内送炭的小毛驴驮队。渐次柳枝成丛,嫩绿新发,行人往来,其中有踏青扫墓归来的轿乘队伍和长途跋涉的行旅。
中段写汴河,汴河由黄河受水,从西向东横贯汴京城南部,流入淮泗,是当时南北交通孔道,为北宋王朝国家漕运枢纽。画中巨大的漕船,或停泊于码头,或往来于河心,造成一片繁忙景象。汴河上有一座规模宏敞的横跨拱桥,其桥无柱,以巨木虚架而成,结构精巧,形制优美,宛如飞虹。这座桥一说是"上土桥",在汴京内城东角子门外,一说是离汴京外城七里的虹桥,还有一说是"上土桥"。桥的两端紧连着街市,车马行人,南来北往。一艘巨大的漕船,正在放倒桅杆,准备过桥,船夫们呼唤叫喊,紧张操作,引来了看热闹的人群,成为全画的珍个高潮。
后段写市区街道,以高大雄伟的城楼为中心,两边街道纵横,房屋鳞次栉比。
有茶坊、酒肆、肢店、肉铺、寺观、公廨等。各类商店经营着罗锦布匹、沉檀香料、香烛纸马等。另有医药门诊、大车修理、看相算命、修面整容等,各行各业应有尽有。街市上行人摩肩接踵,络绎不绝,土农工商,男女老幼,各个阶层人物无所不备。
《清明上河图》是一幅写实性很强的作品。所绘什物,都具有典型代表性,时代气息浓厚。画面细节的刻画十分真实,如桥梁的结构,车马的样式,人物的衣冠服饰,各业人员的不同活动等等,描写具体入微,生动丰富,其反映社会生活和物质文明的广阔性与多样性,有着文字难以替代的文献史料价值,
相关文章
点此纠错或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