闂傚倸鍊搁崐鎼佸磹閹间礁纾归柟闂寸绾剧懓顪冪€n亝鎹i柣顓炴閵嗘帒顫濋敐鍛婵°倗濮烽崑娑⑺囬悽绋挎瀬闁瑰墽绮崑鎰版煕閹邦剙绾ч柣銈呭濮婄粯鎷呴崨濠傛殘闂佸湱枪濡繂鐣烽妸鈺婃晬婵犲﹤鍟懘顖炴⒒閸屾艾鈧兘鎳楅崜浣稿灊妞ゆ牜鍋涢崹鍌炴煟閹惧啿顔傛繛鎴欏灩缁€瀣亜閹捐泛小缂佹顦靛铏圭磼濡崵鍙嗛梺鍛婅壘椤戝骞冮垾鏂ユ闁靛繆鈧枼鍋撻崼鏇熺厽闁逛即鍋婇弶娲煕閵堝棛鎳囬柡灞剧洴瀵噣鍩€椤掑倸鍨濋柟鎹愵嚙閽冪喓鈧箍鍎遍ˇ浼存偂閵夆晜鍊甸柨婵嗛娴滄粎鐥悙顒€鈻曟慨濠冩そ瀹曨偊宕熼浣瑰缂傚倷绀侀鍡涘垂閸ф鏄ラ柕澶涚畱缁剁偤鏌熼柇锕€澧绘繛鐓庯躬濮婅櫣绱掑Ο蹇d簻閻g兘顢楅崟顐㈠殤闂佸壊鍋侀崕鏌ュ煕閹烘嚚褰掓晲閸偅缍堥梺绋款儑婵炩偓闁哄本绋掔换娑滎槻婵炲眰鍊楃划濠氼敍閻愬鍙嗛梺缁樻礀閸婂湱鈧熬鎷�   闂傚倸鍊搁崐鎼佸磹閹间礁纾归柟闂寸绾惧綊鏌熼梻瀵割槮缁炬儳缍婇弻鐔兼⒒鐎靛壊妲紒鐐劤缂嶅﹪寮婚悢鍏尖拻閻庨潧澹婂Σ顕€姊哄Ч鍥р偓銈夊闯閿濆钃熼柣鏂跨殱閺嬫棃鏌涢…鎴濇灍闁诲繑鎸剧槐鎾存媴閸濆嫅锝嗕繆椤愩垹鏆g€殿喛顕ч埥澶愬閻樻牓鍔戦弻銊モ攽閸℃ê娅e銈庡墮椤﹂潧顫忓ú顏勫窛濠电姴瀚崳褏绱撴担铏瑰笡闁搞劌缍婇獮鎴﹀閻橆偅鏂€闁诲函缍嗘禍婊堟倵椤撶儐娓婚柕鍫濇婵呯磼闊厾鐭欑€殿喖鍟胯灃闁告侗鍠氶崢浠嬫煙閻撳海鎽犵紒璇插缁﹪鎮滈懞銉у幈闁诲函缍嗛崑鍕叏婢跺绻嗛柛娆忣槸婵秵顨ラ悙鏉戠瑨閾绘牠鏌嶈閸撴稓鍒掓繝姘亜闁稿繒鍘ч埀顒傛暬閺屻劌鈹戦崱娑扁偓妤€霉濠婂嫮鐭嬮柕鍥у缁犳盯濡烽敃鈧锟�   闂傚倸鍊搁崐鎼佸磹閹间礁纾归柟闂寸绾剧懓顪冪€n亝鎹i柣顓炴閵嗘帒顫濋敐鍛濠电姷顣介埀顒€纾崺锝嗩殽閻愬澧柟宄版噽閸犲﹤螣鏉炴澘顥氶梻浣呵归惉濂稿磻閻愬搫鐤炬繝闈涱儐閻撳啰鎲稿⿰鍫濈闁绘梻鍘ч悘鎶芥煛閸愩劎澧曠紒鈧崘鈹夸簻闁哄啫娲ゆ禍瑙勩亜閺傚尅韬慨濠冩そ閹兘寮堕幐搴㈢槪闂備胶绮悧鎾诲垂閽樺鏆﹂柣鏃傗拡閺佸啴鏌曢崼婵囧窛鐎规挷绶氬缁樻媴缁涘娈梺鍛婂灩閺咁偆妲愰悙鍝勫耿婵炴垶岣块ˇ褍鈹戦濮愪粶闁稿鎸鹃埀顒侇問閸犳骞冮崒姘煎殨濞寸姴顑愰弫鍥煟閺傛寧鎯堟鐐茬Ч濮婄粯鎷呴崨闈涙贡閹广垹螖閸涱厾锛涢梺鍦濠㈡ê效閸欏鍙忔俊鐐额嚙娴滈箖姊洪崫鍕拱闁烩晩鍨辨穱濠囧箹娴h倽銊╂煥閺冨洦顥夐柛鎾舵暬濮婄粯鎷呮搴濊缂備焦褰冨ḿ鈥崇暦濡も偓椤粓鍩€椤掆偓椤曪綁顢曢敃鈧粻鑽ょ磽娴h偂鎴濃枍閵忋倖鈷戦悹鎭掑妼濞呮劙鏌熼崙銈嗗  闂傚倸鍊搁崐鎼佸磹閹间礁纾归柟闂寸绾剧懓顪冪€n亝鎹i柣顓炴閵嗘帒顫濋敐鍛婵°倗濮烽崑娑⑺囬悽绋挎瀬闁瑰墽绮崑鎰版煕濞嗗繐浜扮紒鐘虫崌瀵鏁愭径濠勭杸濡炪倖甯婄拋鏌ュ几濞嗗繆鏀介柣鎰摠鐏忣厽銇勯鐘插幋鐎殿喖顭烽幃銏ゅ礂閻撳簶鍋撶紒妯圭箚妞ゆ牗绮岄崝锕傛煙瀹勯偊鐓兼慨濠冩そ瀹曘劍绻濇惔銏㈡殾闁诲骸鍘滈崑鎾绘煙闂傚顦﹂柦鍐枛閺屻劌鈹戦崱鈺傂︾紓浣哄У閻╊垰顫忔繝姘唶闁绘棁銆€濡插牆顪冮妶搴′航闁稿锕ら~蹇涘传閸曨厽娈鹃梺鎼炲劗閺呮稓绮垾鏂ユ斀妞ゆ梻銆嬪銉х磽瀹ュ拑鏀诲ǎ鍥э躬閹晫绮欑捄顭戞Ч婵$偑鍊栭弻銊︽櫠娴犲绾ч柟闂寸劍閳锋垿鎮峰▎蹇擃仼缂佲偓閸愨晝绠鹃柛娑卞枟缁€鈧梺宕囩帛閹瑰洭骞栬ぐ鎺戞嵍妞ゆ挾濯寸槐鍐测攽閻愯埖褰х紒鍙夊礃閵囨劙宕橀埡鍐炬锤婵°倧绲介崯顖炴偂閻旂厧绠归柟纰卞幖閻忥絿绱掓径灞炬毈闁哄苯绉烽¨渚€鏌涜箛鏃傛噰鐎规洖缍婂畷鐑筋敇閻樻妲稿┑鐘垫暩婵潙煤閵堝洨涓嶉柡宥庡幗閻撳啴鏌涘┑鍡楊仾濠殿垰銈搁弻鈩冩媴缁嬫寧娈查梺闈涙搐鐎氫即銆侀弴銏╂晝闁靛繒濮烽鎰繆閻愵亜鈧垿宕曢懠顒€鏋堢€广儱娲﹀畷鍙夌節闂堟侗鍎愰柛瀣ㄥ姂濮婂宕奸悢琛℃)濠电偛鐭堟禍顏勵潖濞差亜绠归柣鎰絻椤懎鈹戦悙宸Ч缂佸鐗犻幃妯尖偓锝庡枟閳锋垹鐥鐐村櫤鐟滄妸鍛<闁绘ê鍟块悘鈺冪磼椤旂⒈鐓兼い銏$洴閹瑧鈧數枪瀵娊姊绘担铏瑰笡婵炲弶鐗犲畷鎰板捶椤撴稑浜炬慨妯煎亾鐎氾拷   濠电姷鏁告慨鐑藉极閸涘﹥鍙忛柣鎴f閺嬩線鏌熼梻瀵割槮缁炬儳顭烽弻锝夊箛椤掍焦鍎撻梺鎼炲妼閸婂潡寮诲☉銏╂晝闁挎繂妫涢ˇ銉х磽娴e搫孝缂傚秴锕璇差吋婢跺﹣绱堕梺鍛婃处閸撴瑥鈻嶉敐澶嬧拺婵炶尪顕ч獮妤併亜閵娿儻韬€殿喛顕ч濂稿醇椤愶綆鈧洭姊绘担鍛婂暈闁规悂绠栧畷浼村冀瑜滈崵鏇㈡偣閸パ勨枙闁告艾顑夐弻娑㈩敃椤愵澀绨煎銈呴濞差厼顫忕紒妯诲闁告稑锕ら弳鍫ユ⒑閸︻厐褰掆€﹂悜钘夌畺闁绘垼妫勯悡娑樏归敐鍥у妺婵炲牊鍎抽—鍐Χ閸℃瑥鈷堥梺绋款儐缁嬫挾鍒掓繝姘兼晩闁告挆鍜冪床婵犵數鍋為崹鍫曟晝閳哄懎纾块柟鎵閻撴盯鏌涘⿰鈧鎺楁焽椤栨稒鍙忓┑鐘插暞閵囨繃淇婇銏犳殭闁宠棄顦~婵囨綇閳哄倹绶伴梻鍌氬€烽懗鑸电仚闂佹寧娲忛崕杈╁弲闂佸搫绋侀崜娑欑鏉堛劎绡€婵炲牆鐏濋弸鐔兼煏閸ャ劎娲寸€规洘鍨块獮妯肩磼濡厧骞愰梺璇茬箳閸嬫稒鏅堕挊澹濇椽寮堕幋鏃€鏂€闂佹寧绋戠€氼剟宕㈢€涙﹩娈介柣鎰▕閸庡繘鏌嶇憴鍕伌鐎规洖宕灒婵炶尪顕ч弲娆撴⒒閸屾艾鈧娆㈠璺虹劦妞ゆ帒鍊告禒婊堟煠濞茶鐏¢柡鍛埣閹崇娀顢栭挊澶夊闁荤喐鐟ョ€氼厾绮堥崼銉︾厸濞达絽鎳欓悷鏉跨カ闂備礁婀辨晶妤€顭垮Ο鑲╀笉闁惧浚鍋傜换鍡涙煏閸繃瀚呴柡鈧繝姘厸闁告侗鍠氱粻鐐存叏婵犲啯銇濇俊顐㈠暙閳藉顫濇潏鈺傛瘞闂傚倷绀侀幖顐﹀箠韫囨洘宕查柛顐g箘閺嗭箓鏌曟竟顖楀亾闁稿鎹囬弫鎰償濠靛洤鏋ゆ繝鐢靛仦閹告悂鈥﹂悜钘夎摕闁哄洢鍨归柋鍥ㄧ節闂堟稓澧㈡い鏂匡躬閺岋絾鎯斿┑鍫€偡闂佺ǹ顑嗛崝妤€危閹版澘绠虫俊銈咃攻閺呪晠姊烘导娆戝埌闁哄牜鍓熷畷瀹狀槻妞ゎ亜鍟存俊鑸垫償閳ヨ尙鐩庣紓鍌欒兌缁垶鏁嬮梺浼欑秮椤ユ挾鍒掑▎鎴炲珰闁绘劦鍓氶埛鎰版煙瀹勭増鍣介柟鍙夋尦瀹曠喖宕楅崨濠傜厱闂傚倸鍊搁崐鎼佸磹瀹勬噴褰掑炊瑜夐弸鏍煛閸ャ儱鐏╅梻鍌ゅ灦閺屻劑寮撮悙娴嬪亾閸濄儳涓嶆い鏍仦閻撱儵鏌i弴鐐测偓鍦偓姘炬嫹  2024濠电姷鏁告慨鐑藉极閸涘﹥鍙忛柣鎴f閺嬩線鏌熼梻瀵割槮缁炬儳顭烽弻锝夊箛椤掍焦鍎撻梺鎼炲妼閸婂潡寮诲☉銏╂晝闁挎繂妫涢ˇ銉х磽娴e搫孝缂傚秴锕璇差吋婢跺﹣绱堕梺鍛婃处閸撴瑥鈻嶉敐澶嬧拺婵炶尪顕ч獮妤併亜閵娿儻韬€殿喛顕ч濂稿醇椤愶綆鈧洭姊绘担鍛婂暈闁规悂绠栧畷浼村冀瑜滈崵鏇㈡偣閸パ勨枙闁告艾顑夐弻娑㈩敃椤愵澀绨煎銈呴濞差厼顫忕紒妯诲闁告稑锕ら弳鍫ユ⒑閸︻厐褰掆€﹂悜钘夌畺闁绘垼妫勯悡娑樏归敐鍥у妺婵炲牊鍎抽—鍐Χ閸℃瑥鈷堥梺绋垮閸旀瑥顕i銏╁悑濠㈣泛顑囬崢浠嬫⒑瑜版帒浜伴柛鎾寸懅閻ヮ亣顦圭€殿喖鐖煎畷鐓庘攽閸績鍙洪梻浣告惈閻ジ宕伴弽褏鏆︽俊銈呮噺閸ゅ啴鏌嶉崫鍕偓褰掝敊閸愵喗鈷掑ù锝呮啞閸熺偤鏌$仦璇插闁瑰磭鍠栭、娑樷攽閸粎缍嶆繝鐢靛У椤旀牠宕板Δ鍛︽繛鎴欏灩绾惧鏌熼崜褏甯涢柣鎾寸洴閹﹢鎮欓幓鎺嗘寖濠电偛寮跺ḿ娆撳煘閹达附鏅柛鏇ㄥ亜楠炲顪冮妶鍐ㄧ仾闁荤啿鏅犻獮鍐焺閸愨晛鍔呭銈嗘婵倗绮婇悧鍫㈢瘈缁炬澘顦辩壕鍧楁煕鐎n偄鐏寸€规洘鍔欐俊鑸靛緞婵犲嫸绱遍梻浣告啞濞诧箓宕规笟鈧畷鍫曨敆娴i晲缂撶紓鍌欑椤戝牆鈻旈弴銏″仼婵炲樊浜濋崑鈩冪節婵犲倹鍣规い锝呫偢閹粙顢涘☉妯昏癁闂佽鍠楅悷锔炬崲濠靛绀冮柨鏃囨硶閻╁酣姊绘繝搴′簻婵炶绠撻獮鎰板箚瑜忛幗銉╂⒒閸屾瑦绁版俊妞煎姂閹虫宕奸弴鐐垫煣濡炪倖鍔戦崐鏍綖閺囥垺鐓欓柟顖嗗懏鎲兼繝娈垮灡閹告娊骞冭ぐ鎺戠倞闁挎繂鎳庨埛澶愭⒑娴兼瑧鍒伴柣鏍帶椤繐煤椤忓懎浠梺鍝勵槹鐎笛冃掗幇顔剧=濞达綀娅g敮娑㈡煕閺冣偓濞茬喖骞冮搹顐ょ瘈婵﹩鍓熼弫婊冣攽鎺抽崐鏇㈡晝閵夆晛鐤炬繝濠傜墛閳锋垿鏌涢幘鏉戠祷濞存粎鍋ら弻娑㈡偐閸愭彃顫岄梺瀹狀嚙缁夎鎱ㄩ埀顒勬煏閸繃顥戦柟閿嬫そ閺岋綁鎮╅崗鍛板焻闂佸憡鏌ㄩ懟顖炲煝瀹ュ绠涢柣妤€鐗忛崢鐢告⒑閸涘﹤鐏熼柛濠冪墱閳ь剚鐔幏锟�  2024濠电姷鏁告慨鐑藉极閸涘﹥鍙忛柣鎴f閺嬩線鏌熼梻瀵割槮缁炬儳顭烽弻锝夊箛椤掍焦鍎撻梺鎼炲妼閸婂潡寮诲☉銏╂晝闁挎繂妫涢ˇ銉х磽娴e搫孝缂傚秴锕璇差吋婢跺﹣绱堕梺鍛婃处閸撴瑥鈻嶉敐澶嬧拺婵炶尪顕ч獮妤併亜閵娿儻韬€殿喛顕ч濂稿醇椤愶綆鈧洭姊绘担鍛婂暈闁规悂绠栧畷浼村冀瑜滈崵鏇㈡偣閸パ勨枙闁告艾顑夐弻娑㈩敃椤愵澀绨煎銈呴濞差厼顫忕紒妯诲闁告稑锕ら弳鍫ユ⒑閸︻厐褰掆€﹂悜钘夌畺闁绘垼妫勯悡娑樏归敐鍥у妺婵炲牊鍎抽—鍐Χ閸℃瑥鈷堥梺绋款儐缁嬫挾鍒掓繝姘兼晩闁告挆鍜冪床婵犵數鍋為崹鍫曟晝閳哄懎纾块柟鎵閻撴盯鏌涘⿰鈧鎺楁焽椤栨稒鍙忓┑鐘插暞閵囨繃淇婇銏犳殭闁宠棄顦~婵囨綇閳哄倹绶伴梻鍌氬€烽懗鑸电仚闂佹寧娲忛崕杈╁弲闂佸搫绋侀崜娑欑鏉堛劎绡€婵炲牆鐏濋弸鐔兼煏閸ャ劎娲寸€规洘鍨块獮妯肩磼濡厧骞愰梺璇茬箳閸嬫稒鏅堕挊澹濇椽寮堕幋鏃€鏂€闂佹寧绋戠€氼剟宕㈢€涙ǜ浜滈柕蹇ョ磿閹冲洭鏌熺粵鍦瘈濠碘€崇埣瀹曞崬螣濞茶鍖栨繝鐢靛Х閺佸憡鎱ㄩ悜濮愨偓鍌涚鐎n亞鍔﹀銈嗗坊閸嬫捇鏌涢悢缁樼《闁汇儺浜iˇ褰掓煛瀹€鈧崰鏍€佸▎鎾村亗閹煎瓨锚娴滈箖鏌涢…鎴濇珮闁搞倖娲熼幃褰掑炊閵娧佸仦濠碘剝褰冮悧濠冪┍婵犲浂鏁嶆繛鎴炴皑閻撲礁鈹戦纭峰伐妞ゎ厾鍏樺畷娲焵椤掍降浜滈柟鐑樺煀閸旂喓绱掓径灞炬毈闁哄本绋撻埀顒婄秵娴滄粓顢旈鐔翠簻闁靛繆鍓濋ˉ鍫ユ煛娴h宕岄柡浣规崌閺佹捇鏁撻敓锟�
首页 > 高中语文 > 二册

《兰亭集序》全程教案

[电脑版] 505565700

《兰亭集序》全程教案  

《兰亭集序》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体会本文情景交融、叙议结合的写作手法及行文的巧妙。

2.深入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领悟作者对人生重大问题的深切感慨。

3. 品味本文精练优美、朴素清新的语言。

思路理脉

第1自然段,叙述、描写了兰亭宴集的盛况,表现了作者陶醉在人与自然和谐氛围中的快乐的心情。文章开篇交代了聚会的时间、地点和缘起。接着以简净雅洁的文字点染了兰亭周围优美的环境:山峻林茂、清流映带。又描写了暮春三月融和的天气:天朗气清,惠风和畅。就在这样一个清澄明朗,生机盎然的时空之间,作者与贤者“一觞一咏”,“畅叙幽情”以及“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充分感受到了生命的情趣和审美的愉悦。这对于有着高洁脱俗的情怀、美好自由的心灵的作者,也应该算得上人生的一种极致了,所以“信可乐也”。整段文字意境开阔,情调高昂。

第2自然段,抒情、议论为主,引出“死生”这一人生最重大问题,抒发人生无常、情随事迁的伤痛。作者先是感慨人生的短暂,接着列举或“静”或“躁”两种人的不同的生活方式。 他们虽都在一时一事上“快然自足”,但是都会有“情随事迁”的感慨。因为一方面“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述”;另一方面是“修短随化,终期于尽”,生命之长短之存灭,全然取决于自然的造化,以及最终的殊途同归。所以在这个古今共同面临生命的无奈面前,作者自然会不由感叹“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这一段文字情调明显低沉。

第3自然段,在上文基础上进一步表明自己的关于生死的哲理思辨,明确了作者深远的立意。先由读古人兴感之作时的体验“若合一契”,感慨自己对生命的体验和古人是何其相似,作者也是联系当前,批判士大夫中流行的“一死生,齐彭殇”消极虚无的人生观;再接着,把目光转向未来,推想出“后之视今,亦由今视昔”两句,作者由自己对古人的兴感之作的感慨推想后人对这一问题的认识也应同自己是一样的,后人也会面对今人之文慨叹,只是现今一切那时早已为陈迹,这种无情的变迁又引起了作者的悲叹;悲叹之余,作者用“故”把话题引到诗集的编著及其意义上来,以 “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既然人生如此短暂,此次聚会的有关情形就应记录下来,能使后人了解今人的兴怀,也感触我的情志。

文章情感虽以“悲”字作结,但这是作者超越了人生无常之痛的理性思考,让我们从感伤的背后,发现作者对短暂生命的珍惜,对人生、自然的热爱和执著。因此这种喟叹不能认为是消极的。

难点剖析

1.本文中,作者的情感是怎样起伏变化的?这种变化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哪种看法?

本文感情曲折深沉,脉络清晰。开头写宴集之“乐”;而后由宴集想到人生,由聚想到散,人生苦短且不能自控,不禁“痛”从中来;又由“兴感之由”与古人“若合一契”,借此批判了当时流行的人生虚无的消极态度,联想到后人视今人之文,亦会同慨死生之大,然而生命不能永恒,从而发出深沉的“悲”叹,故作序希望兰亭宴集的诗文能引起“后之览者”的感慨与共鸣。文章由生之“乐”而转向死之“痛”,最后以“悲”叹作结,感情起伏,情真意切。虽然作者对生死的思考最终并没有上升到哲学的高度,也没有得出通达彻悟的解释,但在情感的变化过程中,暗含着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表现了对个体生命价值的强烈关注,这在当时流行“一死生,齐彭殇” 消极思想的社会背景之下,是敢于直面人生的客观务实而又旷达的人生态度的反映。

教学设想

《兰亭集序》是一篇书序,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东晋时期的士大夫的精神状态。当时统治集团内部互相倾轧,残杀现象时有发生,政治极为黑暗,因此士大夫普遍崇尚老庄,追求清静无为自由放任的生活,清谈老庄玄理的风气很盛行,受这种思想的影响,文学创作内容消沉,出世入仙和逃避现实的情调很浓。这个创作背景对于把握文本的思想内涵是很有帮助的。可在课前介绍给学生,也可以事先让学生查找资料,在课堂上交流。《兰亭集序》的情感的脉络十分清楚,作者先由眼前的兰亭雅集之乐写起,接着由宴聚之“乐”转为“死生亦大”的“痛”的感慨,引发了对人生深远的思考,最后以“悲”叹结尾。教学中如果能引导学生抓住这一点,也就找到了解读本文的一把金钥匙。在此基础上,还可探讨几个问题帮助学生深入把握文本内涵。如作者为什么而“乐”?从哪几个方面写“乐”?作者为什么会突然转入“死生亦大”的“痛”的感慨?作者批判士大夫中流行的“一死生,齐彭殇”消极虚无的人生观,表明了他对人生怎样的思考?他又为何而“悲”?你认为这是怎样的人生态度?王羲之的人生观对于现在又有怎样的意义和启发?

需要注意的是,这两篇文章还构成互文关系。前文为我们构筑了超越时空的绝对自由的精神世界,后文侧重谈人生是短暂和渺小的。那么如何超越人生短暂的客观现实?其实庄子就为我们指出了一条出路:提升境界,超越庸常、世俗,使精神得到永恒。另外,两篇文章的语言各有特色,一篇汪洋恣肆,一篇清淡雅洁,课堂上可指导学生反复诵读,边品味边展开想象和联想,打破时空与年龄的界限,与作者产生共同的情感体验,又可通过诵读表现出自己对文本的理解,获得心灵的愉悦和精神的满足,体会不同语言风格的魅力。

王羲之《兰亭集序》墨迹,乃天下第一行书,其文字亦属天下第一美文。品读文中写景、抒情、寓理之与众不同的语言,不难感知其趣味之纯正与高雅脱俗。

景趣之美

《兰亭集序》属于写景抒怀之作,但其真正描写自然风景的语句并不多。原因在于作者写景的追求,不在景而在趣,作者以最少的笔墨,创设一种最能体现自我审美追求、最便于抒发独特情理的清淡脱俗而又空灵虚净的意境。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这便是全文第一段、也是全文最迷人的有关自然风景的两句描写。作者用最少的笔墨、最清淡的语言,极写山高林茂竹修长,水清流激映兰亭的和谐与疏朗。水是山的灵魂,山是水的骨肉,唯其水美,方使林茂竹秀;缘何山崇林峻,只因清流映带。正如某些古代的山水画一样,看似简单,其实有趣,这既是作者独特的审美意趣所在,也是时代审美精神的体现。魏晋时期,思想界崇尚老庄,高谈玄理,在山水描写中,往往表现出一种清淡空灵的意象美。作者是以留白的方式,为兰亭盛会中曲水流觞的禊祓之事提供了一个合适的背景,有利于把读者的注意力引向文章整体情趣与理趣的阐发。

情趣之美

从文章整体结构来看,本文情感呈现一种动态的变化过程,而且“乐”“悲”“痛”“感”有张有弛,情趣超凡。

作者写景记事,意在抒情。流觞曲水,畅叙幽情,其乐融融,自不待言;天朗气清,游目骋怀,仰观俯察,亦视听之娱。这是人在自然美景面前所产生的生理上的一种快感,是一种比较浅的感官享受,所以作者感到“信可乐也”。比这种自然的情趣美更深的是一种认识社会的情趣美,无论静躁,无论内外,人之相与,欣然所遇,快然自足,事过境迁,感慨万千。由此及彼,不难想象,人之一生,修短随化,终归于尽。面对无奈的死生,孰不觉其痛哉!这种生命的感悟,表面看来与前文之乐截然相反,其实,这正是由耳目之乐联想到了人世间的一切快乐以及快乐后的感慨。并紧承其怀,想到死生,顿生痛感。第三段先言“悲”,后得“感”。“悲”不是简单地对前面“死生亦大矣”的痛感的强调,而是对人类永远无法超越的认识上的局限性而感到悲伤。具体说两层意思:不明白为什么昔人兴感之由与自己能如同符契一般相吻合,因此只能临文嗟悼,叹息不已,此其一;明知古人崇尚的老庄思想中视生死为同一是荒诞和虚幻的,可后人依然会和今人有同样的感慨。

理趣之美

理趣之美,在于文章二三段快然自足、倦然有感和临文嗟悼、世殊志一中所蕴涵的人生哲理与人文价值。

“人之相与,俯仰一世”者本身就是对生命本体有限的社会活动的极限概括。无论谁,不管什么样的人,其生命的过程之短暂,简直就像抬头俯首一样,瞬间而已。尤其是当我们“欣与所遇,暂得与己”,处于一种“快然自足”乃至忘我的兴奋状态中,时间的流逝、生命的消亡往往不易察觉。等到快乐过后相对处于一种疲倦懈怠的状态时,我们回明显产生一种 回味咀嚼、余味无穷的感受与情随事迁、感慨万千的叹息。作者能超越当时的游目骋怀之乐,意识到快然自足中孕育的怅然若失、人生易老之痛,不能不说是一种生命价值的理性思索。

比第二段乐倦相伴、人生苦短的理趣美更难得的是,作者在第三段从自己面对昔人文章“临文嗟悼”的不解出发,在结尾处得出了“世殊事异”,但人们兴怀作文的情致却有着古今同一的人文价值。这就把对每个人都无法摆脱的死生规律的思索,进一步推向对难以名状、不可捉摸的认识现象的悲叹。                  

《兰亭集序》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兰亭宴集的起因、经过,认识作者感情由乐转悲的原因以及在深沉的感叹中暗含的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

2.背诵全文,掌握“修、期、致、临、次”等词的多义性。

一.作家作品

1.王羲之

王羲之 (303~361)东晋书法家、文学家。字逸少。会稽(今浙江绍兴)人。祖籍琅邪(今山东临沂)。初为秘书郎,征西将军庾亮引为参军,累迁长史。后拜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复授护军将军,迁右军将军,会稽内史。因与扬州刺史王述不和,称病离郡,放情山水,弋钓自娱。以寿终。世称王右军。原有集10卷,已佚。张溥辑有《王右军集》2卷,见《汉魏六朝百三家集》。

相传王羲之7岁学书,12岁读前人笔论。少时曾学卫铄,自以为学得不差。后渡江北游名山,见到李斯、曹喜、锺繇、梁鹄等著名书法家的书迹,又在洛阳看到蔡邕书写的石经及张昶《华岳碑》,开始意识到自己不及。于是遍学众碑,从此书艺大进。王羲之所处的时代,楷书逐渐成熟,草书得到发展。他在此基础上,又博采众长,一变汉、魏以来质朴淳厚的书风,而创造了妍美流便的新风格,把草书推向全新的境界。他的行草书最能表现雄逸流动的艺术美。《晋书》说他的书法为古今之冠,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由于他在书法上的成就和贡献,被后世誉为书圣。

2.关于王羲之的逸闻

王羲之,字逸少,琅琊临沂(山东临沂)人。著名书法家,亦能诗文。郗鉴派人到丞相王导家造女婿,王家子弟知道后都显得拘谨,只有王多之坦腹躺在东床上,毫不在意,于是被选中。《世说新语·雅量》:“郗太傅在京口,遣门生与王丞相(王导)书,求女婿。丞相语郗信:‘君往东厢,任意选之。’门生归白郗曰:‘王家诸郎,亦皆可嘉,闻来觅婿,咸自矜持。唯有一郎,在东床上坦腹卧,如不闻。’郗公云:‘此正好。’访之,乃是逸少,因嫁女与焉。”

王羲之曾看到一个老大娘卖竹扇,就在竹扇上写了五个字。结果扇价骤增,人人争买。过了几日,老大娘又拿扇来,王羲之笑而不答。《晋书·王羲之传》:“羲之尝在聚山,见一老姥持六角竹扇卖之。羲之书其扇,各为五字。老姥愠色,因谓姥曰:“但言是王右军书,以求百钱邪?’姥如其言,人竞买之。他日,姥又持扇来,羲之笑而不答。”

王羲之曾写《黄庭经》,换取山阴道士的好鹅。何法盛《晋中兴书》:“山阴道士养群鹅,羲之意甚悦。道士云:‘为写《黄庭经》,当举群相赠。’乃为写讫,笼鹅而归。”按,《晋书·王羲之传》说王羲之写的是《道德经》。

有人把王羲之《兰亭集序》比作石崇《金谷诗序》,又把他与石崇并论。王听说后颇有喜色。《世说新语·企羡》:“王右军得人以《兰亭集序》方《金谷诗序》,又以己敌石崇,甚有欣色。”

王羲之和谢安共登冶城,王举夏禹王和周文王的勤于政务,批评当世的虚谈废务,浮文妨要。谢却有高世之志,反对其说,认为秦二世而亡,并非清谈所致。

许询就宿于丹阳尹刘候处,床帐新丽,饮食丰美。刘、许两位名士乐此安逸,言语中俗情流露。王羲之讥讽说:“如果上古高士巢、许通稷、契,当不会有此类话。”二人听了都有愧色。

谢安曾对王羲之说中年后对哀乐很敏感,与亲友别,常数日不快。羲之谓人至晚年,自然如此,正要靠音乐陶冶性情。《世说新语·言语》:“谢太傅语王右军曰;‘中年伤于哀乐,与亲友别,辄作数日恶。’王曰:‘年在桑榆,自然至此,正赖丝竹陶写。恒恐儿辈觉,损欣乐之趣。’”

王徽之放达不羁,在官而不理政务。有次桓冲叫他料理官务,他却拿着药悠闲地看西山云气。

王徽之非常喜爱竹子,以至认为不能一天没有此君。《世说新语·任诞》:“王子猷尝暂寄人空宅住,便令种竹。或问:‘暂住何烦尔?’王啸咏良久,直指竹曰;‘何可一日无此君?”’《世说新语·简傲》亦载:“王子猷爱行过吴中,见一士大夫家,极有好竹。主已知子猷当往,乃洒扫施设,在听事坐相待。王肩舆径造竹下,讽啸良久。主已失望,犹冀还当通,遂直欲出门。主人大不堪,便令左右闭门不听出。王更以此赏主人,乃留坐,尽欢而去。”

王献之(344—386),字子敬,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人。王羲之第七子。工书法,尤以行草擅名。与其父王羲之齐名,并称“二王”。亦能诗文。王献之死,其兄王徽之去吊丧,取献之琴弹,因悲伤而弦不中调,便将琴摔在地上,叹息“人琴俱亡”,不久亦病死。《世说新语·伤逝》:“王子猷、子敬俱病笃,而子敬先亡。子猷问左右:‘何以都不闻消息?此已丧矣!”语时了不悲。便索舆来奔丧,都不哭。子敬索好琴,使径人坐灵床上,取子敬琴弹。弦既不调,掷地云:‘子敬,子敬,人琴俱亡!’因恸绝良久,月余亦卒。”

二.背景资料

兰亭,是东晋时期会稽郡治山阴(今浙江绍兴市)城西南郊名胜。这里山清水秀、风景幽雅,是当时名流雅士时常集会的地方。

晋穆帝永和九年三月三日(上巳节),“初渡浙还有终焉之志”的王羲之,曾在会稽山阴的兰亭修禊之礼,举行过一次盛大的风雅集会,参加的名士,有“东山再起”的司徒谢安、“掷地作金石声”的辞赋家孙绰,潜心物外的高僧支遁等四十一人。这天天气很好,名士们分坐在溪水两旁,饮酒赋诗。他们做曲水流殇之饮,当时要求每人作四言、五言诗各一首。之后王羲之将诸名爵及诗作一一记录集结成集,是为《兰亭集》,并为此集作序一篇,这就是《兰亭集序》。五十一岁的王羲之,用蚕茧纸、鼠须笔,兴乐而书,完成一篇“兴于诗叙”的妙文。手稿凡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写得既遒媚,又飘逸,各个字势纵横变化,如花乱飞,但转左侧右,无一处相抵触,好比以线穿珠,大小参差,而不失其重心,特别是「之」字,写了二十多个不同的样子,达到艺术的多样与统一。

王羲之写这篇叙时,已经喝醉了酒,下笔如有神助,醒后自己也感到惊异;他日更书数十本,比起原来的这一稿本,终莫能及。稿本珍藏在王家,到了唐初为太宗所得,尊为「天下第一行书」,并命虞世南、欧阳询、褚怀良等临写了几本。  被呼为「行书之龙」的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在古代书迹里,像一盏灿烂的明灯,照耀着东晋以来我国书体的前进道路。

两晋政治恐怖,统治集团内部互相倾轧,残杀现象时有发生。士大夫不满,普遍崇尚老庄,追求清静无为自由放任的生活。玄学盛行,对士人的思想,生活以及文学创作都产生了很复杂的影响。文学创作内容消沉,出世入仙和逃避现实的情调很浓。东晋时期,清谈老庄玄理的风气很盛,是玄言文学泛滥之时。

汉武帝行幸河东,中流与群臣欢饮,自作《秋风辞》:“横中流兮扬素波,萧鼓鸣兮发棹歌。欢乐极兮哀情多,少壮几时奈老何!”魏文帝《与朝歌令吴质书》叙在与吴质等人宴乐之后:“乐往哀来,怆然伤怀。余顾而言:‘斯乐难常’足下之徒,咸以为然。”西晋石崇《金谷诗叙》亦在与众人宴乐之后说:“感性命之不永,惧凋落之无期。”可见从汉魏以来,人们因欢聚由乐生悲的感慨是屡见不鲜的。俗话说“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大家难得一聚,是快事、乐事;但有聚就有散,分离诀别更容易使人伤怀!再说相聚是困难的、短暂的,分散是容易的,也是长久的。本来这种聚散两依依的情形已使人感慨万端,再由此使人联想到人生无常、生死相隔,怎不使人悲从中来。

虽然文中流露出很浓重的“修短随化”的消极情绪,但作者能够驳斥“一死生”“齐彭殇”的虚妄,一反“清虚寡欲,尤善玄言”的风气和追求骈体的形式主义之气,揭示生老病死的自然和必然,抒写了一篇情真语笃,朴素自然的优美散文,这在东晋老庄思想泛滥的时代是较为难得的,《兰亭集序》不但在东晋文坛上占有一席之地,而且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声誉。    

三.关于文体特点

说      序

《兰亭集序》是一篇序言。“序言”简称“序”,也叫前言,属实用文体,同“跋”是一类。列于卷首叫序,附于卷末叫“跋”。其作用在于推荐介绍某人著作或某一材料,说明写作过程、写作目的、主要内容或说明一些同书本有关的事情,帮助读者更好地去阅读或理解。序言,有自己作的,叫“自序”;也有请他人写的,叫“他序”,他序除了介绍著作外,往往还有一些评价的内容。  

不论是古代还是今天,都有一种叫作“序”的文章,比如描述文人雅集的《兰亭集序》、记述高阁盛宴的《滕王阁序》、自勉励人的《送东阳马生序》、交待写作因由的《〈呐喊〉自序》,等等。

序,到底是一种什么文体呢?它又有哪些种类和特点呢?

现代人所说的序,是一种写在书或诗文前面、申述其写作因由、内容、体例等事项的应用文体,也写作“叙”或“绪”。上文所举的《〈呐喊〉自序》以及本文后面所附的张岱年先生的序都属于这一类。

可是,古代的情况和现在有所不同,古人所说的序包含的意思比今天要丰富得多。

早在西汉就出现了序,司马迁的《史记·太史公自序》开其滥觞。班固所著的《汉书》中有《叙传》、扬雄的《法言》中有《言序》。早期的序并不都写在文章的前面,而是单篇文章序于前,整部书则序于后,直到梁代萧统《昭明文选》等书才把序一律放在了前面,后面类似序的文章称作“后序”或“跋”。

在序的家族中还有“小序”、“引”等变体。所谓“小序”就是诗文前叙述感兴或缘起的短序。明代人徐师曾的《文体明辨》中说:“小序者,序其篇章之所由作,对大序而名之也。”“引”也是一种简短的序,《文体明辨》中解释说,“唐以后始有此体,大略如序而稍为短简。”柳宗元曾作过《霹雳琴赞引》的文章。

跋,也称“题跋”、“跋尾”或“书后”。清代姚鼐的《古文辞类纂》:“题跋者,简编之后语也,凡经传子史诗文图书之类,前有序引,后有后序,可谓尽矣,其后览者,或因人之请求,或因感而有得,则复撰词以缀于末简,而总谓之题跋。”跋出现于唐代,时称“题某后”或“读某”,如李翱的《题燕太子丹后》、韩愈的《读荀子》。欧阳修最早称这种文章为跋,其《集古录》有“跋尾”若干篇,附在他珍藏的碑文之后。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属于“序跋”之序,但它并没有紧紧停留于对《兰亭集》的写作因由、过程、作者等情况的泛泛交待,而是将写景抒情和深邃的人生哲理密切地交融起来,成就了一篇极富艺术美感和思想启迪价值的千古至文。在序这种应用文中有如此成就,是令人赞叹的。

赠序,是一种与序有密切关系但也有很大不同的一种散文,它是专门为了送别亲友而写的以述友谊、叙交游、道惜别为主的文辞。就起源而言,赠序是由诗文之序演化而来的,古人饯别时,饮酒赋诗,诗篇多了,就由在场的人作序,叙其缘起。但,清代的姚鼐认为赠序类者,乃“老子曰:‘君子赠人以言’”之意,所以在他所编的《古文辞类纂》中单独列出“赠序”一类。赠序晋代已有,如傅玄的《赠扶风马钧序》、潘尼的《赠李二郎诗序》等,唐代赠序最为兴盛。对广大的中学同学来说,最熟悉的赠序是明代宋濂所作的《送东阳马生序》。 

另外,还有一个看似与序跋之序有关,实则毫无干系的名词——序论。序论不是文体,而是议论文开头的提出问题部分。它和本论、结论构成议论文的基本框架。

四.有关文化常识

流觞曲水:古人的一种游艺项目,众人坐在环曲的溪水边,把酒杯放在水面上任其漂动,停于某人处,即取而饮之,或吟咏诗赋来代替。

修禊:古代的一种风俗。于三月第一个巳日(上巳日)欢聚水滨,歌舞娱神,祈祷幸福,消除“妖邪”。到了王羲之生活的时代,许多文人名士借此机会,歌舞欢宴,游春享乐。禊,祭祀的礼节。

彭殇:指生命的长短。彭,彭祖,传说中的人物,据说活了八百岁。殇,未成年而死。

含活用词句:“映带左右”、“一觞一咏”、“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会稽:郡名,今浙江省北部和江苏省东南部一代地方。

这篇文章语言清新,朴素自然,其中有些词语今天已经发展成了成语: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天朗气清、游目骋怀、世殊事异、感慨系之、放浪形骸。 

五.译文

永和九年,即癸丑年,三月之初,(名士们)在会稽郡山阴县的兰亭聚会,为的是到水边进行消灾求福的活动。许多有声望有才气的人都来了,有年轻的,也有年长的。这里有高大的山和险峻的岭,有茂密的树林和高高的竹子,又有清水急流,(在亭的)左右辉映环绕。把水引到(亭中)的环形水渠里来,让酒杯飘流水上(供人们取饮)。人们在曲水旁边排列而坐,虽然没有管弦齐奏的盛况,(可是)一边饮酒一边赋诗,也足以痛快地表达各自幽雅的情怀。这一天,天气晴朗,和风轻轻吹来。向上看,天空广大无边,向下看,地上事物如此繁多,这样来纵展眼力,开阔胸怀,穷尽视和听的享受,实在快乐啊!

人们彼此相处,一生很快就度过。有的人喜欢讲自己的志趣抱负,在室内(跟朋友)面对面地交谈;有的人就着自己所爱好的事物寄托情怀,不受任何约束,放纵地生活。尽管人们的爱好千差万别,或好静,或好动,也不相同,(可是又都有这样的体验:)当他们对所接触的事物感到高兴时,一时间很自得,快乐而自足,竟不觉得衰老即将到来;待到对于自己所喜爱的事物感到厌倦,心情随着当前的境况而变化,感慨油然而生,以前感到欢快的事顷刻之间变为陈迹了,仍然不能不因此感慨不已,何况人寿的长短随着造化而定,最后一切都化为乌有。古人说:“死和生也是件大事啊!”怎能不悲痛呢?

每当我看到前人发生感慨的原由,(跟我所感慨的)如同符契那样相合,总是面对着(他们的)文章而嗟叹感伤,心里又不明白为什么会这样。(我)这才知道,把生和死同等看待是荒诞的,把长寿和短命同等看待是妄造的。后人看待今天,也像今人看待从前一样,真是可悲啊!因此我—一记下参加这次聚会的人,抄录了他们的诗作。尽管时代不同情况不同,但人们的情致却是一样的。后代的读者读这本诗集也将有感于生死这件大事吧。

六.概括分析

1.内容结构

一般的书序介绍成书的经过、出版意旨、编次体例或作者情况等,也可包括对作家作品的评论和对有关问题的研究阐发。作为书序,本文介绍了作诗缘由(因修禊而“群贤毕至”)、作诗情形(“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成书经过(“列序时人,录其所述”)、本书意义(“后之览者,亦将有敢于斯文”)。本文由宴游活动谈到生死观,善于借题发挥,论及人生的意义。这便是《兰亭集序》与一般书序的不同之处。

全文共三个自然段,可分为前后两部分,第一段为第一部分,叙述兰亭宴集的情况,写出了宴集的时间、地点、相聚的缘由、参加人员、集会地的地理环境及景物、当日天气和宴集的感受,是实写,以一“乐”字为基调;第二、三自然段是第二部分,写宴集以后的感慨,是虚写,这部分则以一“悲”字为基调。

第一自然段里作者无论模山范水还是描竹画树,都达到了简而不能再简的地步,真可谓惜墨如金,想那阳春三月的江南山间水渚该有多少鲜花吐芳,姹紫嫣红,而此文中,作者却紧锁浓香艳颜,些许不流注笔端,进入作者视角的只在于山、水、林、竹、天、风而已。就是写那翠绿欲滴的树林、竹子,也只言其“茂”,言其“修”,而弃其绿,弃其碧,弃其翠,极力造成一种素淡、雅致的格调。兰亭宴本是良辰美景中的赏心乐事,但作者内心的喜悦之情从不过分表露,笔端的兴奋字眼从不轻易滑落,只在尾处以“信可乐也”四字表出,但仍保持着笔势之从容沉稳,可见文字格调的淡雅正是作者人格性情的体现。

第二自然段分为两层。第一层叙述,作者首先从兰亭集会联想到现今人们的相处往来。周旋应时,尽管因人不同,人们做事处世的方法千差万别,但人们的观点无外乎有两种,一种是“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另一种则是当对所遇事物产生厌倦时,感情随事物的变化而变化,无端的感慨就产生了。第二层,针对人生的这种感情变化,用一个递进关系的复句发表感慨议论论。人们对于自己先前喜欢的事物转瞬变为历史的陈迹这件事尚且感慨万端,何况对于随着世界的变化人们难免一死这件事呢?这里的“向之所欣”指的应该是兰亭集会这件事,这样前后文就自然联系起来了。

第三自然段分三步推进作者的思想感情。第一步,紧接上段结尾的“修短随化,终期于尽”于第三自然段一开头就用孔子的话总说生死大事,提到生死这件大事是令人悲伤的。第二步,作者从古人遗留下来的文章看到古人也为人生变化而兴叹生悲,这和今人为人生的变化兴叹生悲完全相同,甚至比今人更加伤感,这使作者的心情久久不得开解。第三步,作者推测未来人的感情变化也必和古今人一样,等到现在的一切成为历史的陈迹,未来人也会像我们现在一样临今人之文而感叹,如此无情的变迁再次引起作者的感慨。最后一步作者点出写作此序的主旨:既然人生变化如此迅速,此次宴集的情况就该记录下来,以免湮灭不彰,同时也使将来之人了解作者心中的感触。随着感情变化的步步推进,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这与上文的乐生之意恰好相合。  

2.情感思路

第一自然段,记叙了集会的时间、地点、事由、人物,由“此地有崇山峻岭”引出四周环境及场面的铺叙,最后由“是日地”领起描写游人的心境,抒发集会的心情。本文第一自然段作者对这次宴集环境的描述素淡雅致,摄其神韵,天朗气清,惠风和畅,这些斗看出作者快乐的心情和对自然美的热爱之情。

第二自然段,由兰亭集会联想到现今人们的相处往来,即便为人处世方法各异,静躁不同,但从中提示了人生忧患的来源。首先来自生命本体永不满足的内在欲望,“欣于所遇”便“快然自足”,及其“所之既倦”“感慨系之矣”。其次来自外在世界的流转不定,难以依持,即“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第三来自个体生命的短暂有限,即“修短随化,终期于尽”。最后以“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作结。第二自然段,虽然作者对时光飞逝,人生短暂大发感慨,但字里行间暗含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正因为作者对人生忧患有清新的认识,才可扬长避短,在有限人生中进行无限的价值创造。

第三自然段由读古人“兴感”之作时的体验“若合一契“说明古人也有感于死生;然后转入对人生世事的深入抒写,批判当前士大夫“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表现了王羲之抗拒人生虚幻的执著努力,随之又发出“后之视今,亦由今视昔,悲乎”的慨叹,可见作者对人生敏锐、深刻的感受中有一份对人生特别的热爱和执著,接着作者交代了《兰亭集》的成因“后之览者,亦将有敢于斯文”,总结全文。第三自然段,作者在尽述古人、今人、后人慨叹人生无常的同时,批判了庄周“一死生”“齐彭殇”的虚无主义,当然应该看作是积极的。 

3.深刻理解

重新把握《兰亭集序》 

长期以来,人们在解读这篇杰作时,要么指责它情调消极,要么泛泛而论,未能揭示它内蕴的精神。

魏晋时期通常被认为是我国历史上人的自觉和文的自觉的时代。魏晋人对人自身的外在于人的客观世界都有深广精微的体认和探求,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中充溢着浓郁的人生意识和宇宙情调,从这一角度去解读,能使我们更趋近于文本的内在精神。

(一)澄怀者眼里的自然。本文开头以简净雅洁,铿锵有致的语言写出兰亭宴集之时优美的环境和融和的天气,这些景物,清澈明朗,晶莹亮丽,生机盎然,反复吟咏,读者的心胸也会变得灵秀爽快。

这里的自然是经过王羲之心灵漱涤过的自然,是澄怀者眼里的自然。王羲之以高洁脱俗的情怀、美好自由的心灵去领悟客观世界,自然在他的眼里就有了活泼的生机和灵性。

(二)深情者眼里的自然。《兰亭集序》主旨在于探索人生哲理,发表对人生忧乐和生死问题的看法,即所谓“畅叙幽情”。深情的人对事物往往别有一种敏锐、深刻的感受,对人生更有一份特别的热爱执著。

文中王羲之思考并揭示了人生忧患的来源,首先来自外在世界的流转不定,难以依恃,其次来自个体生命的短暂有限,第三来自生命本体永不满足的内在欲望。他的这种认识、关注,使人们对探寻生存的意义和价值保持敏感和热情,使人们对生命的优长和局限拥有清醒的认识,从而扬长避短,在有限的人生中进行无限的价值创造,因此这种喟叹不能认为是消极的。——摘自《名作欣赏》

七.巩固练习

1.下列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列坐其次(它的旁边,指水边)B.虽无丝竹管弦之盛(借指音乐)

C.夫人之相与(交往)                    D.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导致)

2.下列句子中“一”作数词用的一项是( )

A.若合一契       B.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C.其致一也       D.吏呼一何怒

3.下面“其”字的用法,与其他句不同的一项是( )

A.吾其还也       B. 其致一也      C.录其所述       D.当其欣于所遇

4.指出下面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每览昔人兴感之由     B.未尝不临文嗟悼    C.齐彭殇为妄作     D.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

5.下列各句在文中的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聘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抬头观览浩渺的宇宙,低头审视繁多的物类,借凭它们纵目浏览,舒展胸怀,足以尽情地享受着看和听的乐趣,确实很愉快啊。

B.俯仰一世——很快地度过一生

C.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才知道一生一死都是虚假的,把长寿和短命等同起来的说法是妄造的。

D.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等到他所向往的事情已经厌倦,感情随着事物的变化而转移,感慨就随之而产生了。

6.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并注意其用法。

暮春之初: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     所以游目骋怀:

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足以极视听之娱:          或取诸怀抱:

7.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

癸(      )丑      禊(          )事       流觞(       )    会稽(        )

8.选出字形有误的一项()

A.崇山峻岭茂林修竹B清流急湍天朗气晴C.游目骋怀畅叙幽情D.放浪形骸情随事迁

9.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映带:映照围绕,指景物互相衬托

B.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相与:相互结交

C.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丝竹:绢丝和修竹

D.永和九年,岁在癸丑。癸丑:古人以天干地支纪年,永和九年正值癸丑

10下列句中加点字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会议)                        B.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完毕)

C.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者,也许)D.向之所欣(从前)

1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是使动用法的一项基()

A.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B.未尝不临文嗟悼C.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D.引以为流觞曲水

12.解释下列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修茂林      修竹    修禊事也        况修短随化

所以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

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13.下列各句中停顿有误的句子是()

A.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B.此地/有/崇山峻岭C.曾不知/老之将至D.足以/极视听之娱

14.与例句中“之”字的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

A.虽无丝竹管弦之盛          B.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C.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D.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

15.下列备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A.(我)不能不对着文章叹息感伤,(却)不能理解这是什么缘故。

B.(我)未尝不面对文章叹息感伤,(可是)心里(却)不明白是什么原因。

C.(我)曾经边写文章边叹息感伤,(可是)心里(却)不明白是什么原因。

D.(我)曾经对着文章叹息感伤,(可是却)无法表达出来。

16.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有的是人称代词,有的不是。各句分别属于A、B、C、D中的哪一种?请回答

A.两个都是人称代词                                  B.两个都不是人称代词

C.前一个是人称代词,后一个不是          D.后一个是人称代词,前一个不是

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              若备与彼协心,上下齐同,则宜抚安,以结盟好()

予我千金,吾生若()                              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

17.下面是一首对仗工整的古代诗歌,它写的是闲适恬静、清幽自然的夏夜情景。分别从所列4个词中选出最能表现该诗意境的词。

溪涨清风①面,月②繁星满天。数只船③浦口,④声笛起山前。

①A.吹B.掠C.袭D.拂        ②A.落B 圆C.明D.上

③A.傍B依C.横D.到          ④A.声B.有C.几D.一

18.由第一自然段的“乐”到第二自然段转“悲”其原因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19.从原文找出两句话来说明“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杯,其致一也”。

20.将王羲之《兰亭诗》和《兰亭集序》对读,然后填空

仰视碧天际,俯瞰渌水滨。寂阒无涯观,寓目理自陈。

大哉造化工,万殊莫不均。群籁虽参差,适我无非新。

诗中的“仰视碧天际”对应《序》中                                            ;诗中“俯瞰渌水滨”对应《序》中                                ;诗中“无涯观”“万殊”“群籁”对应《序》中                                                  。这些景物并非客观存在之景,而是贯注了诗人心性的情致化景物,从诗中最后一句看,宇宙万物虽有差别,但它们给作者的感受都是崭新的、可爱的。

21.写一段话,把“崇山峻岭”“清流激湍”“游目骋怀”“情随事迁”五个词用进去,描写恰当,内容要合理,不少于400字。

22.课后思考练习第三题中有5个实词,归纳其一词多义。

①修

②期

③致

④临

⑤次

参考答案:1.D 2.A 3.A 4.D 5.C6.指春季最后一月。副词,皆。以此来。泛指乐器,这里指音乐。“所以”,因此;“致”,达到,此指达到的效果。尽,尽情享受。兼词,相当于“之于”。7略  8. B    9. C    10. D    11. D12.长;举行;长//用以;……的原因    13.A    14.B      15.B     16.B、D、D、C    17.①D②A③C④D    18.〔解析〕“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19.〔解析〕“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后人视今,亦由今之视昔”    20.“仰观宇宙之大”“天朗气清”/“俯查品类之盛”“清流激湍”/“崇领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惠风暖日”

八.读书心得

浅析《兰亭集序》的情感变化

晋人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是世所称道的序文名篇,读这篇文章我们会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第一段的末尾作者说“信可乐也”,而第二段的末尾却说“岂不悲哉”——一乐一悲,情感反差如此之大,这是为什么呢?

文章开篇,叙述雅集的时间、地点、人物、天气以及环境,着色轻淡,用词浅切。一切如清风流水,发诸自然。此时此地,风景秀丽,山辉川媚,作者仰观俯察,景情宜人,于是感万物昂盎,宇宙博大。欢愉之情,溢于言表。

“常恐春去又惜春”,人的感情总是复杂的。面对如此良辰美景,作者不由联想到人生短促,美景难再。其情感由欢乐而转低沉,就显得很自然了。

如果兰亭集会仅限于文人的欢宴,则它断然不会成为千古美谈;如果王羲之之笔仅触及宴会表面的奕奕情畅,也不会成为千古传诵的名篇。于是文章的第二段发生转折,喟叹人生几何,“俯仰一世”,或畅叙寄情,或玩物寄托,岂不知“老之将至”,深感韶华春短,壮志难酬,乐极而生悲。可以说,文章由美景之乐到人生之哀的转化,是主题的深化。舍此,文章有何可取之处?

深究感慨之因,与汉帝国崩溃后,儒家思想统治瓦解,政治社会陷入混乱不无关系。大局的不平稳加深了人们对生命得不到保障的恐慌,而晋代名士尤甚。他们感到时光飘忽,人生短促,生,乐莫大焉;死,哀莫深焉。于是,即使沉醉诗酒、潇洒淡然,及时明了“修短随化,终期于尽”,也无法摆脱“死”给内心带来的煎熬。同时,作者仕途的坎坷,知音的难觅也加深了对这种体验的深切体会。

接下去的第三段,作者又站在时间之轴的现时基点上,将心中所思所感推及人类:昔人兴感,已契我心;“后之视今,犹今之视昔”。诗人情感也由悲而壮,由悲而怒。人事倏忽天道绵绵,这是永远无法克服的矛盾,而玄学家的所谓“一死生”、“齐彭殇”不过是无稽之谈。

统观全文,作者在从自足无外求的自然里得到愉悦的同时,又从中感受到悲哀,进而联想到社会风气,结合生活积淀,造就了起伏的情感变化,最终于深郁中揭示对生命深厚的指著与眷恋。

在情与景的关系中,我们一般的认识就是“情景交融”——情感与景物取同一色调。“黄昏古道”、“寒秋霜林”常常用以寄托孤寂、悲哀等消极情感;“阳春白雪”、“鲜花明月”等往往被融进欢快、喜悦等积极情感。事实上并不尽然,文学作品中常有以美景写悲情者,除本文外,还有“黛玉葬花”的故事。这是本文从写法对我们的一点启示。  

《滕王阁序》与《兰亭集序》比较阅读  

比较视点一:写美景,写乐事

同:乐在山水,乐在盛会。

王勃在《滕王阁序》中极写山水之美,宴会之乐。

滕王阁上的聚会,既有长辈如阎公者,又有童子如“我”者,胜友如云,高朋满座。宴会之盛,好比当年睢园竹林之聚,文采风流,可比曹植谢灵运。良辰美景之中,有贤主,有嘉宾,有文人,有武士,难怪作者深深感叹:“四美具,二难并。”人生难逢的快慰之事都让作者享受到了。因此,他不断的感叹:“童子何知,躬逢胜饯”,“今兹捧袂,喜托龙门”,“幸承恩于伟饯”,“奏流水以何惭”。

兰亭集会,是在山水明丽的会稽山阴,作者用简约的笔墨描写出集会时的情景:远有崇山峻岭,近有茂林修竹,天高地远,清风习习。群贤毕至,又为这青山绿水平添了几分高雅。他们来这里不是狂饮大嚼,不是猜拳行令,而是在曲水中漂起酒杯,流到谁的前面,谁就取来饮酒,“一觞一咏,畅叙幽情”,简洁的笔触,写尽了兰亭集会的流风雅韵。

异:两种境界,各臻其善。

《滕王阁序》用墨如泼,写出人间万千气象。

王勃笔下,景物的境界是阔大的。登高望远,“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纡其骇瞩”。作者不但写眼前景,而且通过想像,将整个洪都大地都收拢于自己的视野之内:襟三江,带五湖,控蛮荆,引瓯越。作者笔下的色彩是浓艳的,山是“层峦耸翠”,阁是“流丹溢彩”,抬望眼,落霞绚烂,碧水澄澈,铺锦列绣,文采斐然。

《兰亭集序》笔调清新,有世外桃源之风。

王羲之描写兰亭周围的山水,用的是近乎白描的手法。他写到山岭树木,写到流水天气。每种景物只用一字修饰,山是“崇”,岭是“峻”,林“茂”而竹“修”,流“清”而湍“激”,真是做到了“字不得减”。虽是简笔,却让我们产生了丰富的联想:兰亭旁,该是群山环抱,曲水弯绕,楼台亭阁,错落有致,仿佛世外桃源。

比较视点二:悲时运,感人生

同:乐极而悲甚。

王勃由宇宙之大想到人生渺小,由毕至的群贤想到自己“三尺微命,一介书生”。虽“有怀投笔”,却“无路请缨”,于是,文章也由热情洋溢转为扼腕浩叹,“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并由“冯唐易老,李广难封”而自伤身世。

王羲之由“快然自足”的“曾不知老之将至”,想到人生短暂,“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再自足的幸福终要破灭,再旺盛的生命终要走向死亡。正因为生活美好,才引起诗人对生命的留恋。

异:同途而殊归。

王勃在文中把悲势蓄得很足,但是,他毕竟从悲中走将出来了。他认为贾谊被贬,非无圣主;梁鸿被逐,非乏明时。那么可以推想,王勃对自己的不得重用,是有一种“端坐耻圣明”的感慨,是想奋发有为的。于是,又乐观旷达地唱出:“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这就让我们从原先的压抑当中感受到了振奋。

王羲之悲的是人生苦短,在文章中,他始终没有走出悲的境地。由“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引起“岂不痛哉”开始,到“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而发出的“悲夫”结束,自始至终处于一种难以抑制的悲哀之中。

为什么会有这种不同呢?知人论世,让我们从如下两个方面来分析:

虽然对于《滕王阁序》的写作时间历来有多种说法,但不管怎样,都不能否认王勃写作此文时还是年轻气盛。因此,他在文中抒发的悲情,未必真的是他自己的悲愁,他真的到了“老当益壮”之年吗?非也。所以,在写过悲情以后很自然地转入写豪语。另外,王勃生活的年代正值唐朝初年,社会安定,国势昌盛,在那个泱泱大国,物尽其用,人尽其才,王勃还是很有信心有所作为的,这可能是王勃最终走出情感低谷的时代根源。

而王羲之写作本文时,已经历了宦海的沉浮,看透了皇帝和大臣们不顾亡国之危而苟且偷生的本质。因感到报国无门,便愤然回到家乡会稽任职,不久,又辞官退隐。可以说,他是参透了世事的。因此,他的这种悲叹也可能是对世事的失望。再者,作者身处东晋那个乱世,苟活于乱世的人,多有种世纪末的悲哀。所以,我们有理由认为,王羲之摆脱不了的悲,既是个人的身世之感,更是对社会动荡的感叹。

《兰亭集序》译文  

永和九年,岁星在癸丑,三月初三日,我们在会稽郡山阴县的兰亭集会,举行祓禊活动。许多著名人士统统来了,年轻的和年长的都聚集在一起。这专访有高峻的山岭主,茂盛的树林,外长的竹子。还有澄清的急流,在左右映衬环绕,引来作为流觞的曲水。大家依次坐在水边,虽然没有琴、瑟、箫、笛演奏的盛况,但边喝酒边赋诗,也足够畅叙衷情。这一天,天色晴朗,空气清新,和风温暖。抬头看到天空的广阔,低头看到万物的众多,藉此放眼观赏,开畅胸怀,可以尽情享受耳目的乐趣,确实是欢乐的。

人与人的相处,时间很短暂。有的把自己的抱负倾吐出来,和朋友在一间房屋里谈论;有的凭借爱好的事物寄托志趣,过着放纵性情的生活。虽然各人谋求的和抛弃的千差万别,性格的安静和浮躁也不一样,可是当他们对接触到的事物感到高兴,被自己暂取得,就愉快地自满起来,不知道衰老即将来到。等到他们对谋求或者取得的事物已经厌倦了,尽情就随着事物的改变而改变,感慨也随之而来了。从前所喜欢的,在极短的时间内已经变为陈旧的事物,还不能不因此而产生感慨。何况寿命长短,跟着自然界变化,终究要走向结束。古人说:“死生也是一件大事啊。”难道不令人悲痛吗!

每次我看到从前人产生感慨的原因,同我们好像契约一样相合,没有不对着前人的文章悲伤感叹,可是心里又不明白会这样。本来就知道把死和生看作一样是虚妄的,把长寿和短命看成等同是荒诞的。后来的人看现在,也象现在的人看从前一样,这是多么可悲啊!所以我把与会的人一个一个地记下来,并且把他们所作的诗抄录下来。虽然时代不同,事情也两样,但是人们产生感慨的原因,那情景还是一样的。后代阅读的人,也会对这些诗文有所感慨吧。

兰亭集序 习题  

1.下面各字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

A.诞(dàn) 癸(kuí) 殊(shú) 峻(jùn)

B.殇(shāng) 稽(jī) 骸(hái) 晤(wù)

C,悼(dǎo) 禊(xì) 骋(chěng) 契(qì)

D.嗟(jiē) 觞(shāng) 湍(tuān) 曲(qǔ)水

2.下列词语中加黑字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群贤毕至(全) 少长咸集(都) 茂林修竹(修整) 清流急湍(急流的水)

B.畅叙幽情(幽深内藏) 人之相与(交好) 崇山峻岭(高) 暂得于己(短暂,一时)

C.感既系之(附着) 修短随化(变化) 终期于尽(至,及) 向之所欣(过去,从前)

D.喻之于怀(比喻) 其致一也(情趣) 列坐其次(排列) 列叙时人(一个个地)

3.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趣舍万殊,静躁不同 B.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

C.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D.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4.下列句中加黑词语与现代汉语语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引以为流觞曲水

B.列坐其次

C.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D.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

5.与例句中加点的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或取诸怀抱。

A.亮身率诸军攻祁山。 B.投诸渤海之尾

C.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 D.告诸往而知来者。

6.运用了“对偶”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

A.天朗气清,惠风和畅B.崇山峻岭,茂林修竹

C.清流激湍,映带左右D.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阅读下列语段,完成7-11题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已,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7.给下列各句加黑词选择恰当的义项

①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

A.原因 B.凭借 C.就着 D.由于

②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A.修饰 B.整治 C.高,长 D .美好

③曾不知老之将至()

A.竟 B.曾经 C.重叠 D.连……都

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

A.朝向 B.奔向 C.从前 D.假如

8.对下列句式判断正确的是(    )

①岂不痛哉②死生亦大矣③当其欣于所遇④则与斗卮酒

A.①感叹句②感叹句③宾语前置句④陈述句

B.①反问句②判断句③介宾结构后置④省略句

C.①反问句②判断句③陈述句④宾语前置句

D.①感叹句②反问句③介宾结构后置④省略句

9.下列句子翻译错误的一项是(   )

A.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译文)就着自己所爱好的事物,寄托自己的情怀,不受拘束,放纵无拘地生活。

B.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译文)面对古人那些文章我总是感叹悲伤,可总是不能表达出来。

C.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

(译文)原先兴盛的,转眼之间,已成为旧迹。

D.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译文)本来知道把死和生等同起来的说法是不真实的。

10.对“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的含义理解最确切的一项是(   )

A.后来者读这次集会的诗文,也会产生感慨。

B.后来的人读我的文章,也会由此而产生很多感想。

C.后世的读者读这次集会的诗文,也会与我有同感。

D.后世的读者读我的文章,也会被我的文章所感动。

11.判断下列各句对错,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语段节选自《晋书‘王羲之传》,是一篇书序。序,古代文体的一种,大多用以题赠,或作为著述的前言。本语段内容突出了书序的特点。

B.本语段一开头就出现了一个阔大的境界:“人之相与,俯仰一世”。但这并不显得突然:“人之相与”,指人际交往,是个普遍性命题,也包括这次兰亭之会在内;“俯”“仰”二字在这里用的是它们合义,表示时间过得很快。这包含着人怎样在人群中度过一生这一问题,由此而引发作者的感慨,可谓自然之极。

C.“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这种人人都有的情怀说明了—个事实:不管生活方式有怎样的不同,人总是留恋于生活中那些美好的事物,也就是留恋于有生之乐。

D.“死生亦大矣”,是作者的基本观点,作为书序,以此来概括一篇之意,这正是本文作者见解高远之处。

参考答案:

1.B 2.B 3.C 4.D 5.B 6.B 7.①C ②C ③A 8.B 9.B 10.C 11.A

《兰亭集序》同步百分测验  

一.基础检测(25分)

1.下列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①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它的旁边,指水边) 

②所以游目骋怀(用来)

B.①虽无丝竹管弦之盛(借指音乐)

②曾不知老之将至(乃,竟)

C.①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交往)

②或取诸怀抱(从……中取得)

D.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导致)

②未尝不临文嗟悼(面对)

2.下列句子中“一”作数词用的一项是( )

A.①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②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B.①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②悟言一室之内

C.①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②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

D.①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②一夫作难而七庙隳

3.下面“其”字的用法,与其他句不同的一项是( )

A.吾其还也                          

B.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C.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

D.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已,快然自足

4.指出下面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每览昔人兴感之由                   B.未尝不临文嗟悼

C.齐彭殇为妄作                       D.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

5.下面文学常识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既是散文佳作,又是名帖,流传久远。

B.序是古代文体的一种,大多用以题赠,或作著作的前言,《兰亭集序》是朋友之间互相唱和的赠言。

C.魏晋时期在中国抒发艺术的发展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王羲之书写的《乐毅论》《黄庭坚》等楷书作品被称为“书之圣”,行草《兰亭集序》被后世书法家誉为“行书第一”。

D.书法艺术是我国特有的艺术,在我国书法史上,涌现出许许多多的书法大家,有并称“二王”的王羲之、王信之,有“颜筋柳骨”之称的颜真卿、柳公权等。

二.阅读欣赏(45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6-9题(25分)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取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6.下列各句在文中的意思,理解正确与否,请作出判断(10分)

①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聘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抬头观览浩渺的宇宙,低头审视繁多的物类,借凭它们纵目浏览,舒展胸怀,足以尽情地享受着看和听的乐趣,确实很愉快啊。(   )

②夫人之本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人和人相处在世上,低头举首间便度过一生。有的人倾吐胸中抱负,与友人室内畅谈;有的人借助外物寄托情感,无拘无束地生活。(   )

③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才知道一生一死都是虚假的,把长寿和短命等同起来的说法是妄造的。(   )

④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等到他们对所追求的事情已经感到厌倦,感情随着事物的变化而转移,感慨就随之而产生了。(   )

⑤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所以我一一记下这次聚会诸君的名字,抄录下他们所作的诗赋。即使时代不同,世事有别,但是人们因死生而产生感慨,这种情致则是一样的。

7.第二段段末说“岂不痛哉”,作者为什么感到“痛”?请用原文中的话分条回答。(5分)

8.用课文原句概括第2段所议论的问题,然后说说这番议论跟前一段叙事是怎样联系的。(5分)

9.最后一段从“临文嗟悼”说到“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5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10-13题(20分)

王羲之

王羲之字逸少,司徒导之从子也。羲之幼讷于言,人未之奇。及长,辩赡,以骨鲠称。尤善隶书,为古今之冠,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深为从伯敦、导所器重。时陈留阮裕有重名,裕亦目羲之与王承、王悦为王氏三少。时太尉郗鉴使门生求女婿于导,导令就东厢遍观子弟。门生归,谓鉴曰:“王氏诸少并佳,然闻信至,咸自矜持。唯一人在东床坦腹食,独若不闻。”鉴曰:“正此佳婿邪!”记之,乃羲之也,遂以女妻之。

羲之雅好服食养性,不乐在京师,初渡浙江,便有终焉之志。会稽有佳山水,名士多居之,谢安未仕时亦居焉。孙绰、李充等皆以文义冠世,并筑室东土与羲之同好。尝与同志宴集于会稽山阴之兰亭,羲之自为序以申其志。

性爱鹅,会稽有孤居姥养一鹅,善鸣,求市未能得,遂携新友命驾就观。姥闻羲之将至,烹以待之,羲之叹惜弥日。又山阴有一道士,养好鹅,之往观焉,意甚悦,固求市之。道士云:“为写《道德经》,当举群相送耳。” 羲之欣然写毕,笼鹅而归,甚以为乐。尝至门生家,见篚几滑净,因书之,真草相半。后为其父误刮去之,门生惊懊者累日。羲之书为世所重,皆此类也。每自称:“我书比种繇,当抗行;比张芝草,犹当雁行也。”曾与人书云:“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使人耽之若是,未必后之也。”

时骠骑将军王述少有名誉,与羲之齐名,而羲之甚轻之,由是情好不协。述先为会稽,以母丧居郡境,羲之代述,止一吊,遂不重诣。述每闻角声,谓羲之当侯己,辄洒扫而待之。如此者累年,而羲之竟不顾,述深以为恨。

(《晋书•王羲之传》)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5分)(    ) 

A.及长,辩赡                                        赡:丰富

B.裕亦目羲之与王承、王悦为王氏三少 目:看待

C.然闻信至,咸自矜持                          信:信使

D.孙绰、李充等皆以文义冠世               冠:位居第一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5分)(    )

A、 谢安未仕时亦居焉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B、意甚悦,固求市之     不敢与较,少年固强之

C、为写《道德经》,当举群相送耳。 

低头共耳语:“不久当还归,誓天不相负。”

D、羲之欣然写毕,笼鹅而归      吾尝终日而思矣

12.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王羲之“率性而为”性格的一组是(5分) (     )

①飘若浮云,矫若惊龙                             ②唯一人在东床坦腹食,独若不闻

③羲之雅好服食养性,不乐在京师          ④羲之欣然写毕,笼鹅而归,甚以为乐

⑤羲之甚轻之,由是情好不协                  ⑥止一吊,遂不重诣

A.①②③        B.①③⑤    C.②④⑥     D.④⑤⑥

13.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5分) (    )

A.王羲之是司徒王导的堂侄子,年幼时并没有显出什么特异之处,成人后擅长隶书, 被称为古往今来的佼佼者。后来被太尉郗鉴相中,成为郗家的乘龙快婿。

B.王羲之淡泊名利,性喜自然,曾与谢安等文人雅士聚集在会稽郡山阴县的兰亭,写下著名的《兰亭序》以抒发自己的感受。

C.王羲之书法精湛,不但擅长楷书和草书,而且主张学习书法应该全身心地投入,只不过为人狂放傲岸,言谈之间常常把自己与钟繇、张芝相提并论。

D.骠骑将军王述在会稽任职时,恰逢母丧,王羲之因为与之感情上有隔阂,只去吊唁了一次,就没有再去,王述对此深为怨恨。

三、写作训练(30分)

14.仿照课文二、三段的写法写一段文字,先写景,然后由此生发某种感慨,300字即可。

附答案:

1、D.思想情趣。

2、A 。B、C两项中①的“一”是相同、同等的意思,D项中的①“一”是副词,相当于“很”。

3、A.语气副词,表婉商,其它三项作代词。

4、D.“由”通“犹”。

5、B.《兰亭集序》是诗集的序言,不是赠序。

6.①②④正确; ③错,“一生死”是“把生死等同”的意思;⑤错,“虽”,译为“虽然”较适宜。

7.(1)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2)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3)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8.第一问:“死生亦大矣”。第二问:前一段叙事说的是“人之相与”之“乐”,本段即由此生发议论,从“欣于所遇”说到“情随事迁,感慨系之”,再到“修短随化,终期于尽”,最后归结为“死生亦大矣”。

9.作者认为生就是生,死就是死,二者不得等量齐观,暗含有生之年应当做些实事,不宜空谈玄理之意。

10、B.“目”应为“认为、品评”。

11、D.A组中的“焉”均为兼词“于之”;B组中的“固”均为副词“一定”;C组中的“相”均为副词,偏指第二人称;D组中的“而”均为连词,前者表承接,后者表修饰。

12、C.①是王羲之的书法特点,③是王羲之的淡泊的性情,⑤是王羲之傲岸的性格。

13、D.“王述在会稽任职进,恰适母丧”应为“王述先前曾在会稽任职,因母亲去世,回会稽治丧”。

关键词:兰亭集序 高中语文必修二教案

点此纠错或发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