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画《伏尔加纤夫》问题研究
[电脑版] 1609541375
油画《伏尔加纤夫》问题研究
1.如何看待这部作品的价值?
油画《伏尔加纤夫》以其严肃的现实主义创作态度、精湛的艺术手法,对沙皇农奴制的深刻批判和对农民的深情关切的主题,赢得了广泛的社会赞誉。对广大读者作普及性的介绍和推荐,让更多的人,包括青少年,了解它,理解它,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本文的介绍既重点突出,又全面周到,不仅可以让读者了解这幅名画,而且能使读者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提高欣赏艺术作品的能力。
2.从这部作品可看出艺术与社会现实间有着怎样的联系?
本文以确凿的实例具体说明,伟大的艺术作品都是时代的产物、实践的产物,这种创作理念和鉴赏理念,对于丰富和提高读者,包括青年学生的艺术修养乃至人文素养都是极有益处的。
文章在背景介绍部分说到,19世纪中叶,俄国的农奴制度虽然被废除,但是其残余“依然严重阻碍着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和俄国的民主解放运动,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艺术家,一定会站在时代潮流的前头,揭露和批判这些腐朽和没落的东西,并满怀信心地去迎接未来,从这个角度讲,《伏尔加纤夫》是时代的产物。
文中还说,1869年的一天,列宾在涅瓦河畔亲眼看到“一幕使他吃惊的现象”,即一群动物般的纤夫,正“套着绳索在拉平底货船’,他们乞丐样的形象、奴隶般的劳动,让画家“感到震颤”,深切的同情心、高度的责任感激发了他的创作动机和创作灵感,于是,“他决心”把这一切“画下来”,可见,也是生活的源泉浇灌了《伏尔加纤夫》这朵艺术之花。
文章这方面的价值取向,是我们应该高度关注的。
3.列宾相关资料。
列宾(1844-1930年),俄国19世纪后期到20世纪上半期最伟大的画家,他以其无比丰富的创作和卓越的表现技巧,把俄罗斯现实主义绘画艺术发展到高峰。
列宾出生在哈尔科夫省丘吉耶夫村一个屯垦士兵家庭,自幼酷爱绘画,少时画过圣像画,19岁时为报考美术学院来到彼得堡,先随克拉姆斯柯依学画,20岁时考取了美术学院,在学院里受到严格的绘画基础训练。学习期间经常参加克拉姆斯柯依组织的“星期五晚会”活动,结识了进步文化人,阅读到进步文艺作品,接受了民主主义影响,和克拉姆斯柯依、斯塔索夫等亲密往来,通过他们受到车尔尼雪夫斯基等人启蒙文艺思想影响,确立了正确的人生观和艺术观。
1871年以《睚鲁儿女的复活》这一宗教题材画获学院金奖并出国留学。1873年作为留学生访问了欧洲许多艺术胜地,文艺复兴的美术并没有使列宾满足,在给斯塔索夫信中还发泄了对拉斐尔作品的不满。他在国外学习三年,回国后定居莫斯科,从事绘画创作活动。列宾是一位全能的绘画大师,他不仅是肖像画家,而且是最杰出的风俗画家、历史画家,他以写实的艺术手法直接描绘革命者题材,塑造了一群革命家和觉醒了的大众形象。他的写实主义绘画技巧已炉火纯青。
他自己说过:“在绘画上我的主要原则是,要按原样画素材。对我来说,色彩笔触、笔法技巧等已不是问题,我所执着追求的是事物的本质和对象的本来面貌。”像他这样充满生气的作品在世界绘画中也不多见。在他的作品中一切物象都沉浸在空气和光线之中,都统一在微妙的色彩调和之中,每件作品都有其独特的构图和色调。形体和色彩、素描与绘画的有机统一,使他的作品充满无限的生命力。他曾被伦勃朗和印象派吸引,尔后又崇拜委拉斯开兹和哈尔斯。
晚年的列宾作品中很少看到他早年的那种战斗姿态。他开始寻求新的创作道路,听从托尔斯泰的教导,对纯粹艺术发生了兴趣,与斯塔索夫分道而行了。列宾到了晚年对社会政治问题感到厌倦和迷惘,从而使他走进了脱离现实的纯艺术之中。
4.《伏尔加纤夫》是列宾在19世纪80年代初创作的批判现实主义油画中的杰作。这是画家亲眼目睹的情景,成为挥之不去的记忆,列宾决定把这一苦役般的劳动景象画出来,狭长的画幅展现了这群纤夫的队伍,阳光酷烈,沙滩荒芜,穿着破烂衣衫的纤夫拉着货船,步履沉重地向前行进。纤夫共11人,分为三组,每个形象都来自于写生,他们的年龄、性格、经历、体力、精神气质各不相同,画家对此都予以充分体现,统一在主题之中。全画以淡绿、淡紫、暗棕色描绘头上的天空,使气氛显得惨淡,加强了全画的悲剧性。
关键词:伏尔加纤夫
相关文章
点此纠错或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