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初中语文 > 中考试卷

四川自贡2013中考语文试题及答案word

[电脑版] 1609541375

华语网,传播语文知识。欢迎访问thn21.com

 

二、(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这篇文章,完成10-13题。

感伤是一种情怀

按说,秋天是个比较惬意的季节,气候宜人,也象征着收获。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对秋天有一种莫名其妙的恐慌:一感觉到秋天的凉意,就好像提前感觉到一年终结似的,感觉到一段生命将无法重来,所发生的一切都将成为过往。就有一种无尽的感伤袭上心头,免不了一番感慨。

小时候读柳宗元的《江雪》,读不出什么名堂  现在才觉得那是一种怎样的感伤啊!你看啊,千山鸟飞绝,所有的小路上都没有了人的踪影。只剩下一个披着蓑衣、戴着斗笠的老头,在白茫茫的雪中垂钓……那是怎样的一种孤独啊!又是怎么的一种感伤啊!如果我们遇到这种环境,只能用感伤得痛不欲生、欲哭无泪来形容了。柳宗元就是高明,把这种感伤的情怀,用那么形象的四句表达出来了

如果感伤仅仅局限于自我的忧伤,那是很没出息的,只有当感伤“伤”及众人,那种感伤才有了品味。我们许多先人,都是擅长用自己的感伤来传染别人的,杜甫“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这是自己遇到感伤的事,如果你对人就叫苦不迭地说:“我的茅草又被秋风吹破了”估计别人最多安慰你几句。当你看到风吹破了自己的房子,想到天下没有房子住的人是很多的,并幻想“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这就不仅仅是自己的感伤了,而是天下所有寒士的感伤,大家就会和你一起落泪。天啊,谁能有这样的胸襟呢?小肚鸡肠的人,只会沉浸在自己的悲伤中,哪里还操得了这么多的心?所以,天下没有房住的人千千万万,只有杜甫让普天下的人记住了。

感伤往往成就了人类的文化艺术。不论是唐诗,还是宋词,出现频率最多的是“愁”“离别”“空恨”“断肠”“那堪”“憔悴”这些字眼。南唐后主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不就意味着无穷无尽的悲愁吗?愁思如春水般汪洋恣肆,奔放倾泻;又如春水之不舍昼夜,常流不断,无穷无尽。女词人李清照的“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那又是多少人内心的写照呢?恐怕无以计数。这些作品中,正是这种淡淡的感伤,让你心酸,让你惆怅.让你欲哭无泪,欲说无言。

感伤是一种经常与深沉、品味相伴的艺术营养。西方画家梵高,无疑是一个孤独的人。他在贫困潦倒中,向自然和太阳挑战,却不被理解,最终饮弹自尽……每当看到他的画作,我们仿佛能听到他笔下那个身躯干枯的弃妇的抽泣。我曾阅读了日本作家川端康成的一些小说。川端在他的代表作《雪国》中,所描写的人物的种种悲哀,通过这种悲哀的余情化,来探讨人生的感伤。日本文学有一种描写感伤之美的传统,川端康成就是以描写感伤之美成就文坛辉煌的。高明的文学艺术家,往往把悲悯感伤的情怀倾注在作品中,以达到煽情的目的。

上学的时候,我把“杞人忧天”中的杞人当做傻瓜。现在看来,这人真是忧得有品位,有档次。中国人时常有这样一句口头禅:“天塌下来有高个顶着”,那意思就是天塌了也不用忧。你也不忧,我也不忧,或许真的有一天,天塌了,大家都完蛋了。这个杞人,能忧别人所不能忧,是一种博大无边的感伤。这种感伤,好像是所有“先天下之忧”的人所共有的素质。可惜的是,这样的人太少了?如果人人都有这种感伤的情怀,人人都悲天悯人,社会早就和谐起来了,大同之道早就实现了。

于是,我发现自己是缺乏感伤情愫的。因为像我这样的凡人只能悲伤着自己的悲伤,幸福着自己的幸福。多的是对生活的抱怨,少的是对人生深邃的思考;多的是小情绪小哀愁,少的是大悲悯大苦闷;多的是凄婉惆怅、顾影自怜,少的是推已及人、由此及彼的胸襟。当我看到秋天的来临,感慨的只有自己命运的无奈,除此之外,再没有更多的余韵。正因为如此,我深深地认识到,感伤并非弱不禁风的感慨,感伤是一种有品位的情怀,是人类伟大的情感?

    (文章有删改)

10.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怎样提出这一论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的中心论点是:如果感伤仅仅局限于自我的忧伤,那是很没出息的。

B.文章的中心论点是:只有当感伤“伤”及众人,那种感伤才有了品味,才伟大。

C.作者自己面对秋天的感伤是提出文章中心论点的情感基础。

D.《江雪》中表现的感伤情怀进一步触动感伤秋天的作者,产生出文章的中心论点。

11.作者怎样看待杜甫的感伤?对“杞人”的“忧”作者有什么独特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杜甫的感伤是一种拥有博大胸襟、心怀天下寒士的感伤。

B.杜甫不是小肚鸡肠的人,不只沉浸在自己的悲伤中,他的感伤还传染了别人。

C.杞人的“忧”有品位,有档次,是一种博大无边的感伤。

D.没有杞人的“忧”,社会就不会和谐,大同之道就不能实现。

12.文章第四、五自然段列举了诗词、绘画、小说等作品中描写的感伤,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分析准确的一项是(     )

A.论述“感伤往往成就了人类的文化艺术”这一观点。

B.论述“感伤是一种经常与深沉、品味相伴的艺术营养”这一观点。

C.论述作者把悲悯感伤的情怀倾注在作品中,是为了感染读者,使他们心酸、悯怅,以达到煽情的目的。

D.论述作者展示许多人内心的写照,以此来探讨人生的感伤。

13.为什么说“感伤并非弱不禁风的感慨,感伤是一种有品位的情怀,是人类伟大的情感”?下列回答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把悲悯感伤的情怀倾注在作品中。    B.有对人生深邃的思考。

C.是一种大悲悯大苦闷。    D.是一种推己及人、由此及彼的胸襟。

三、(12分,每小题3分)

阅渎《送东阳马生序》中的一段文字,完成14-17题。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14.对下面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余幼时即嗜学    嗜学:爱好学习。

B.既加冠    加冠:古代男子二十岁要行冠礼,表示进入成年。

C.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游:交往,外出旅游。

D.烨然若神人    烨然:光彩鲜明的样子。

15.对下面句中加点的文言虚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以:因为。

B.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    虽:虽然。

C.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且:尚且,况且。

D.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    之:的。

16.对下面的文字,用现代汉语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译文:拿着经书向当地有道德学问的前辈请教。

B.德隆望尊    译文:道德高尚,名望很大。

C.援疑质理    泽文:提出疑难,询问道理。

D.负箧曳屣    译文:背着衣被,拖着书箱。

17.下列对这段文字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送东阳马生序》是一篇赠序,属临别赠言。

B.这段文字讲述的是作者年少时求学之艰难和用心之诚恳专一。

华语网,传播语文知识。欢迎访问thn21.com

关键词:自贡 2013年中考语文试卷

点此纠错或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