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初中语文 > 中考试卷

南通市2013年中考语文试卷及答案

[电脑版] 1609541375

南通市2013年中考语文试卷参考答案及解析

1.澎湃  珍惜  释放   解析:此题考查拼音的拼写和汉字的书写。平时注意积累即可。比较简单。

2.不可或缺  解析:“不可或缺”指“不能缺少的”。“不可理喻”指“不能句用道理使他明白,形容态度蛮横,不讲道理”。根据句意,应选择“不可或缺”。

3.去掉“极其”或“无限” 解析:此题考查语病的修改。此句中“极其”“无限”语意重复,修改时,删去任意一个即可。

4.略  解析:此题考查综合表述。(1)内容与青年人拼搏有关即可。(2)考查对申请书这一应用文的把握。完成时注意内容和格式即可。(3)根据题意,完成此题时,除了突出名著的主要内容外,还要适当联系主人公命运以及他对生命意义的思考。

5.(1)长河落日圆(2)谁家新燕啄春泥(3)却话巴山夜雨时(4)其实地上本没有路 (5)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6)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解析:此题考查课文原句默写。完成时,注意书写即可,比如,不要把“啄”误写成“豚”。

6.首联使用想象、夸张等手法,用“凿破”“拍”等颇具表现力的词语描绘景物气势磅礴的特点。  解析:此题考查诗句语言的赏析。完成时,要注意“首联”“颔联”“颈联”“尾联”等概念,赏析时,可从修辞和表现手法等角度进行分析。“首联”中前半句用了想象的表现手法,后半句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

7.抒发了诗人面对浩瀚水面时眼界开阔、心胸豁然开朗的欣喜、赞叹之情。   解析:此题考查对诗句蕴含情感的把握。此句中,作者面对大海发出了感慨。自己面对的大多是江湖,现在面对大海才感觉眼界大开,所以抒发了作者内心的豁然开朗的情感。

8.就其地∕为轩∕以居予  解析:此题考查文言语句的停顿。 “就其地为轩以居予”中,“就”“为”是动词,所以应在“为”之前停顿,“以”相当于“而”,解释为“来”,所以“以”之前也要停顿。

9.(1)简陋(鄙陋)  (2)到 (3)命名(4)等候,等待  解析:此题考查对文言词语含义的把握。完成时应联系课内文言文。比如,“陋”可以联系《陋室铭》中的“何陋之有”,“及”可以联系《郑人买履》中的“及市”,“名”可以联系《醉翁亭记》中的“名之者谁”,“俟”可以联系《捕蛇者说》中的“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10.然而我在这个地方生活了十个月,感到生活安宁而快乐。  解析:此题考查文言语句翻译。完成时,要抓住句中关键字词。比如“而”“旬”“安”。

11.①伸张孔子夷地“何陋之有”的观点;②期待品德高尚的人来夷地教化百姓;③表达作者安贫乐道的人生态度;④赞扬少数民族人民直率坦诚、乐于助人的品性。  解析:此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把握。应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完成。根据第一段最后一句,可以知道写作此文的目的在于伸张孔子夷地“何陋之有”的观点。根据第二段最后一句,可以知道作者期待“君子”来夷地教化百姓。根据“然此无报于其质也”,可以知道该文还赞美夷人的美好品行。作者在条件艰苦的夷地居住而忘记了居住在夷地,可知此文和《陋室铭》一样,表达了作者安乐道的人生态度。

12.①居住环境优美:刘禹锡居所苔痕碧草相映;王守仁住处竹木花草相伴;②生活情趣高雅:刘禹锡调素琴、阅金经;王守仁添置琴编图史;交往人物不俗:刘禹锡只与鸿儒交往;王守仁与游学读书人往来。   解析:此题同时考查对课内以及课外文言文内容的把握。《陋室铭》是从居住环境、生活情趣、交往人物等角度体现陋室不陋的,《何陋轩记》与其类似。

【附译文】

当初,孔子想搬到九夷(边远之地)去住,别人都认为那里简陋落后。孔子说:“君子居住在那里,有什么简陋的呢?”王守仁因罪被贬龙场,龙场在上古蔡国属地以外的边远地区。人们都以为我来自京城,一定会嫌弃这里简陋,不能居住;然而我在此地住了十个月,却很安乐。夷人好骂人,说粗话但性情率真,淳朴。我刚来的时候,没有房子居住。住 在丛棘之中,则非常阴滞;迁到东峰,就着石洞住下,却又阴暗潮湿。我曾在丛棘的右边开园种菜,夷民纷纷砍伐木材,就着那块地搭建起一座轩房让我居住。我于是种上桧柏竹子,又栽上芍药等花卉,(摆上)琴书和图册史书,来交往的文人学士,也慢慢聚焦增多了。在此之后到我轩中的人,好像来到了四通八达的都市,而我也忘记了我是住在远夷之地。于是给轩取名为“何陋轩”。

哎呀,现在夷人的风俗,崇尚巫术,敬奉鬼神,轻慢礼仪,放任性情,然而这对他们淳朴的本质并没有损害。果真有君子住到这里来,开导教化他们大概很容易吧。可是我不是那种能担此重任的君子,因此写下这篇“记”,用以等待将来的人。

13.我们应该正确对竺荣誉与奖励,绝不能让它完成为我们前进的阻力。  此题考查对文章中心论点的把握。根据题意,论点要自己概括。此文主要论述面对荣誉的态度。完成时可围绕此内容进行概括。

14.文章从莫言获奖感言写起,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出观点,同时作不事实论据,认证了文章观点。  解析:此题考查对议论文中举例作用的把握。在议论文中,引用故事、诗句、名人事例往往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出论题或者论点,同时作为论据来证明论点。

15.作为事实论据。从正反两个方面、有力地论证了应该清醒为与理智地对待荣誉与奖励的观点。解析:此题考查对论证方法及其作用的把握。根据题意。两段话都运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而且居里夫人的例子是从正面进行论证的,牛顿的例子是从反面进行论证的。完成时,可用“运用了举例(事实)论证、证明了……,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的句式回答。

16.略  解析:此题是开放性试题。完成时,对莫言的“清醒”作简要分析,并能联系生活实际、表达明确、合理的见解即可。

17.感恩、亲近、热爱、敬畏、尊重等。  解析:此题考查对文章作者情感的把握。根据题干提示:“流露”。完成时,应在文中找到相应的能反映作者态度的语句。比如,第④段中的“感恩”,第⑤段中的“亲近”。从第⑧段中可以看出作者对大自然的敬畏、尊重。当然,阅读完本文后,还可以感知到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

18.与大自然赋予自己的独到感受形成对比,使作者表达的回归自然的情感更加强烈,为下文表达自己亲近自然、享受自然的感情作铺垫。 解析:此题考查对表现手法的把握。一篇文章要表现A,但是又写到B,往往是运用了对比的写作手法,从而突出A。完成此题时,可用“作者把A和B进行对比,从而突出了A的……特点,表达了作者……的情感”这一句式回答。

19.通过想象,使用比喻、拟人等修辞,生动形象地呈现了作者陶醉于自然的情状。

解析:此题考查语句赏析。完成时,可从修辞、表现手法、动词、环境描写、人物描写等角度进行赏析。就画线句而言,“听着”有了想象的手法,“合唱”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羽毛”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就内容而言,此句主要是突出“我”当时陶醉的状态。

20.我们是大地上的一株植物,在大地的滋养中生长;我们应该感恩自然、敬畏自然。  解析:此题考查对文章语句含义的理解。完成时,可把此句分成若干短语,然后进行解释。

21.儿童的特质是纯真、友善、敬畏、不自私、不贪婪;我们只有恢复孩子般的好奇与纯真,只有像儿童一样精神明亮,目光清澈,如稚童般地对待自然地,敬重自然,才能对这世界有所发现,才能比平晶看到更多,才能享受自然,从最平凡的事物中发现神奇与美丽。

解析:此题考查对文中语句含义的理解。完成此题,要弄清楚为什么要像“稚童一样守望着大自然的风景”。

22.思路点拨:此题是一道有提语的全命题作文。通过审题可知,文章要求写一种在记忆深处的声音。

根据提示,大自然中的天籁可以入文;生活中的掌声、笑声、叮咛声也可入文;书声、歌声、抚琴声可也入文。但是选择的材料一定要能打动人心,留在记忆深处,它能给人力量或者某种启示,能够温暖人生。

南通市2013年中考语文试卷

(满分: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22分)

阅读下面的一段文字,完成1-4题。(14分)

青春,一个多么美好的字眼!它像彩霞一样灿烂,像花儿一样芬芳;它像蓝天一样明净,像大海一样péng pài,它充满激情,充满希望,充满力量。它是人生之书  A  (不可或缺  不可理喻)的华彩篇章,是生活赐予我们的极其无限高贵的礼品。站在青春的门槛上,我们懂得zhēn xī,懂得奋斗,也懂得感恩,让我们shí fàng活力,展现魅力,朝着梦想指引的方向,现在就出发!

1.根据拼音在田字格内用正楷写出相应的汉字。(3分)

 

2.从括号内选择恰当的成语填在A处横线上。(1分)

A处的成语是            。

3.画线句子有语病,请写出修改意见。(1分)

                

4.春晖中学学生会拟举行“青春励志”系列活动,请你参加并完成以下任务。(9分)

(1)出版一期校刊。其中有一个栏目报道青年人拼搏的事迹,请你为这个栏目取一个名称。(不超过6个字)(1分)

               

5.举办一次讲座。《致我们将逝去的青春》上映后反响热烈,学生会拟邀请该片导演赵薇来校作一次讲座,希望得到学校团委的批准。请你以学生会的名义给学校团委写一份申请书。(5分)

                                                   

6.阅读一本好书。请你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部书写一段推荐语。要求:适当联系主人公的命运以及他对生命意义的思考,60个字左右。(3分)

                                                      

5.用课文原名填空。(8分)

(1)大漠孤烟直,               。(王维《使至塞上》)

(2)几处早莺争暖树,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3)何当共剪西窗烛,               。(李商隐 《夜雨寄北》)

(4)               ,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鲁迅《故乡》)

(5)苏轼《浣溪沙》中,最能表现作者热爱生活、旷达乐观性格的诗句是:“               ,

。”

(6)范仲淹《岳阳楼记》中,抒发古代仁人宏伟抱负、表达作者高远志向的诗句是:“               ,               。”

二(63分)

(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6-7题。(6分)

《狼山观海》

王安石

万里昆仑谁凿破,无边波浪拍天来。

晓寒云雾连穷屿,春暖鱼龙化蛰雷。

阆苑①仙人何处觅?灵槎②使者几时回?

遨游半在江湖里,始觉今朝眼界开。

【注释】①阆苑:传说中神仙居住的地方。②灵槎:古代神话中往来天上的木筏。

6.首联描绘了景物气势磅礴的特点,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4分)

答:                            

7.尾联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答: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2题。(17分)

何陋轩记

【明】王守仁

昔孔子欲居九夷,人以为陋。孔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守仁以罪谪龙场,龙场古夷蔡①之外。人皆以予自上国②往,将陋其地,弗能居也;而予处之旬月,安而乐之。夷之人其好言恶詈③,直情率遂。始予至,无室以止,居于丛棘之间,则郁④也;迁于东峰,就石穴而居之,又阴以湿。予尝圃于丛棘之右,民相与伐木阁之材,就其地为轩以居予。予因而翳之以桧竹,莳⑤之以卉药,琴编图史,学士之来游者,亦稍稍而集。于是人之及吾轩者,若观于通都焉,而予亦忘予之居夷也。因名之曰 “何陋”,以信⑥孔子之言。

嗟夫!今夷之俗,崇巫而事鬼,渎礼而任情,然此无损于其质也。诚有君子而居焉,其化之也盖易。而予非其人也,记之以俟来者。

(选自《王文成公全书》,有删节)

关键词:南通 2013年中考语文试卷

点此纠错或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