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月》中作者寄托的理想和人生追求
[电脑版] 佚名
《日》、《月》中作者寄托的理想和人生追求
联系写作背景,理解《日》、《月》中作者所寄托的理想和人生追求。
分析:这两篇作品写于抗日战争的1942年,其时的中国大地正遭受日本帝国主义的蹂躏,光明被黑暗取代,和平被屠杀浸淫。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和生存,千千万万不甘做亡国奴的人们,拿起武器,走上战场,不惜牺牲。作者以飞蛾、夸父的追求光和热,以姮娥为使已死的星球再生,象征志士仁人的为祖国轰轰烈烈献身,实际上赞美飞蛾,赞美姮娥,就是赞美抗日将士,就是赞美那些为了理想而不惜牺牲生命的勇士们。
在《日》中,作者以“飞蛾”“扑向灯火”的壮举赞扬了飞蛾敢于追求,一往无前,勇于牺牲的精神。进而联想到夸父逐日的神话,阐述了为着人类生存和理想社会的实现而百折不挠地追求斗争,乃至牺牲自己的生命是无上光荣的。最后,作者“甘愿做人间的飞蛾”,“飞向火热的日球”,哪怕“化作一阵烟,一撮灰”,也心甘情愿,在所不惜。表达了自己为着追求光明愿意牺牲一切的崇高理想。
解答:在《日》中,作者塑造的“飞蛾”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生物,是为了追求光明不惜牺牲自己生命的美好人格的象征,《月》中的姮娥也表达了作者相同的理想追求。在国难当头的时刻,作者借这两篇散文诗表达了为了追求光明和理想社会,要百折不挠、顽强斗争甚至献出生命的崇高的人生追求。这对于青少年学生有着极大的教育意义,将激励我们为了祖国人民,为了理想而努力奉献,不懈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