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初中语文 > 八年级下册语文

如何理解《日》中“飞蛾”,《月》中“姮娥”的形象?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电脑版] 佚名

华语网,传播语文知识。欢迎访问thn21.com

如何理解《日》中“飞蛾”,《月》中“姮娥”的形象?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分析:自古以来,日都是光明、希望的象征,巴金在日中也写到:“没有了光和日,这人间不是会成为黑暗的寒冷世界吗?”但巴金写《日》却不是为了歌颂太阳,他在文章开篇首先写的是飞蛾,一种渺小并不美丽的生物,但是它“为着追求光和日,,将身子扑向灯火,终于死在灯下,或者浸在油中,飞蛾是值得赞美的。在最后的一瞬间它得到光,也得到热了。”在这里,飞蛾已经不仅仅是简单的生物,巴金重新赋予了他们一个新的内涵。人应该“为着追求光和热”,“宁愿舍弃自己的生命”。虽然“生命是可爱的”,“但寒冷的、寂寞的生,却不如轰轰烈烈的死”,这就是作者塑造的敢于追求,勇于牺牲,一往无前的战士的形象,就是作者所要追求的理想人生。

同样,作者的《月》也不是为着写“月”。在文中,“月”“冷得很”,“月的光是死的光”。“但是为什么还有姮娥奔月的传说呢?”她是为了改变月光的冰冷,为了使这个已死的星球再生。这里的姮娥和飞蛾、夸父是相似的,为了理想而放弃原有的一切,不惜牺牲生命。

解答:《日》中“飞蛾”,《月》中“姮娥”都是作者塑造的敢于追求,勇于牺牲,一往无前的勇士的形象。他们为了追求光明,为了“使这已死的星球再生”,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表达了作者对“飞蛾”和“姮娥”由衷的赞美、歌颂之情,寄托了自己为了光明和理想而不惜牺牲的崇高的人格理想。

华语网,传播语文知识。欢迎访问thn21.com

关键词:教案 学习指导 课文指导 课文分析 同步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