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初中语文 > 中考试卷

崇左市2014年初中毕业升学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

[电脑版] 1609541375

 

三、古诗文阅读(共16分,其中第10-12小题,每小题2分;第13-16小题10分)  

(一)古诗赏析(2分)  

10.对下面这首古诗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A.本诗是作者为答谢白居易所作。全诗感情真挚,浓郁中见豪放,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B.颔联运用了一个典故“闻笛赋”,抒发了诗人对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的感叹。  

C.颈联借用自然景物的变化暗示社会的发展,包含着事物新陈代谢的自然规律,诗句富含哲理,具有普遍意义。  

D.尾联是本诗的点睛之笔,“长精神”三个字,表现了诗人坚定的意志和乐观的精神。  

(二)古文阅读(10分)  

唐雎不辱使命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选自《战国策》)  

11.下列加点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轻寡人与                  陈太丘与友期行  

B.仓鹰击于殿上              请广于君  

C.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以君为长者  

D.长跪而谢之曰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12.下列对文章内容和写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文章记叙了唐雎出使秦国,与秦王展开面对面的激烈斗争,最终保全安陵国土的故事。  

B.文章主要采用人物对话以及多种形式的对比和衬托来刻画人物形象。  

C.秦王“长跪而谢之”,并明确提出取消“易安陵”的计划,唐雎最终取得斗争的胜利。  

D.唐雎与《完璧归赵》中识破秦王骗局的蔺相如一样,爱国患君、临危不惧,机智勇敢,不辱使命。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96分)  

13.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2分)  

(2)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2分)  

14.唐雎举“专诸之刺王僚、聂政之刺韩傀、要离之刺庆忌”三个事例的用意是什么?(2分)  

(三)古文阅读(4分)  

鲁人徙越  

鲁人身善织屦①,妻善织缟②,而欲徙于越。或谓之曰:“子必穷矣。”鲁人曰:“何也?”曰:“屦为履③之也,而越人跣④行;缟为冠⑤之也,而越人被发。以子之所长,游于不用之国,欲使无穷,其可得乎?”鲁人对曰:“夫不用之国,可引而用之,其用益广,奈何穷也?”  

    (选自《韩非子·说林上》)  

注释】  

①屦(jù):古代的一种麻鞋。②缟(gǎo):古代的一种白绢,周人用缟做帽子。  

③履(lǚ):穿。 ④跣(xiǎn):光脚。 ⑤冠:帽子。  

15.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2分)  

鲁人身善织屦(          ) 而越人被发(   )  

16.从“夫不用之国,可引而用之,其用益广,奈何穷也?”这句话中,你看出鲁人是个什么样的人?(2分)  

四、默写填空(共8分,每空1分)  

17.古诗文积累。  

(1)江山代有才人出,_                      。(赵翼《论诗》)  

(2)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_                      ……(艾青《我爱这土地》)  

(3)_                    ,壮士十年归。(乐府民歌《木兰诗》)  

(4)_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5)_                    ,江入大荒流。(李白《波荆门送别》)  

(6)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描绘四季之景时用“_                    ”来写冬天的景色,如今它已经演化成一句成语,用来形容真相大白。  

(7)《红楼梦》中有诗云:质本洁来还洁去,不教污淖陷渠沟。这让我们联想到周敦颐的《爱莲说》中与之意义相近的名句:_______  ,_______  。  

五、现代文阅读(20分)  

(二)你瞧,我好看吗(11分)  

张军霞  

①梅子在报社工作。那天,一位做生意的朋友打来电话,说在报纸上看到她写贫困学生的故事,自己很想帮助他们,因为能力有限,只能资助一个孩子,请梅子哪天方便时,给那几个孩子拍些照片,他想自己选择资助对象。  

②凑巧,梅子回老家,正好路过那个小山村。她来到村里的小学,按照校长提供的名单,准备为孩子们拍照片。在这个偏僻的地方,土地贫瘠,吃水困难,时常停电,村民们的日子都很苦,年轻人都出去打工,很多孩子成了留守儿童。他们没见识过大山外面的世界,对梅子手中的数码照相机非常好奇。  

③孩子们轮番出现在镜头里,他们身上的衣服、鞋子和书包,大都是破破烂烂的,任谁看了都会有几分心酸。这时,一个叫朵朵的小女孩,本来已经站好了,却忽然冲着梅子轻轻摆手:“阿姨,请等我几分钟!”  

④话音刚落,小女孩飞奔着跑远了。片刻工夫,她拿着什么东西跑回来,转身进了屋子。等到朵朵再出来时,梅子禁不住眼前一亮:朵朵穿了一件红格子的衬衣,因为有些肥大,只好扎到裤子里;她的肩膀上,还挎着一个崭新的书包。看到梅子还没开始按快门,朵朵又伸出手指,迅速理了理额前的头发,脸上露出甜美的笑容,悄声问旁边的女伴:“你瞧,我这样好看吗?”  

⑤也许是出于童真的妒忌,女伴撇藉小嘴说:“臭美!又把别人的衣服穿出来显摆了!”原来,那衬衣是朵朵从隔壁一户人家借来的,所以不合体。至于那个书包,是两年前妈妈回家时,送给朵朵的生日礼物,她一直没舍得用。  

⑥梅子怀着复杂的心情,为孩子们拍好了照片。她有点担心的是,和别的孩子相比,朵朵这样“光鲜”的形象,会不会第一个被淘汰?  

⑦出乎梅子意料的是,当她把这组冲洗好的照片,整整齐齐摆放在朋友的办公桌上时,他居然毫不犹豫地指着朵朵那张照片说:“我就资助她,每年为她提供学费和生活费,一直到大学毕业!”  

⑧梅子忍不住追问:“为什么选朵朵?”朋友意味深长地说:“你看,在那样恶劣的生存环境中,朵朵爱笑又爱美,这是多么难得呀。其实命运不会一直亏待谁,只要能够保持这种好心态,总有一天,生活也会对她笑,生活也会因为她而变得更美好。”  

    (摘自《读者》)  

18.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全文的主要内容。(2分)  

19.联系上下文,体会第⑥段中加点词“光鲜”的含义。(3分)  

20.说说第④段画线句用了哪些描写方法,其作用是什么。(至少写出两种描写方法)(3分)  

21.结合文章内容,说说结尾段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3分)  

(三)善的友爱(9分)  

朱佩娴  

①一位哲人曾把友爱分为三种:“有用的友爱”、“快乐的友爱”和“善的友爱”。他认为,人们之所以互相友爱,主要出于三种原因:一是能够从对方身上得到好处,这就是“有用的友爱”;二是对方能够为自己带来快乐,比如人们愿意同幽默的人相处,是因为这个人能够带来快乐,这就是“快乐的友爱”;三是基于一种善良的愿望,希望对方好而形成的友爱,这就是“善的友爱”。从一定意义上说,友善就是“善的友爱”,它源自人们对善的追求,传递的是平等、尊重和互助。  

②稍加分析就不难理解,“善的友爱”比“有用的友爱”“快乐的友爱”更值得倡导。有用或快乐都很难持久;当一方不再能为另一方带来好处或快乐时,这种友爱就容易破裂。而“善的友爱”是基于希望对方好的利他精神,这种精神基于理性认知和自觉,能促使人与人之间建立持久、稳定的友好关系。因此,“善的友爱”更稳定、更持久,也更值得人们去追求。一段时间以来,社会各界就“路人跌倒扶不扶”的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对于这个问题,我们不妨问一下自己;如果跌倒的人是我的亲人,我会扶吗?如果跌倒的人是我的客户,我会有扶吗?相信大多数人的回答是“扶”。因为扶亲人是亲情使然,扶客户可能带来好处。但是,如果跌倒的是一个素不相识的人,我会扶吗?对于这个问题,一些人就纠结了。因为有“扶路人反被讹”的案例在先,人们就会想:扶他不一定会带来好处,反而可能带来麻烦和损失。在这种情况下,能做到毫不犹豫帮扶的人,一定有利他精神在作支撑。在这里,选择“扶”不是期望从陌生人身上得到某种好处,而是基于为他人好的“善的友爱”。只有这种友善成为扶者与被扶者的一种共识,互信互爱的良好人际关系才能得以维系。  

③基于“善的友爱”,人们才不仅“各扫自家门前雪”,而且会“管他人瓦上霜”;基于“善的友爱”,经济社会生活才不只是“有用无用¨的考量和利益交换,更是在交往交流中实现互助共赢,在实现自我利益的同时促进他人的利益的增加。在社会意识多样多变的社会转型期,我们更需要用“善的友爱”架起心与心沟通的桥梁、形成人与人联系的纽带,雅斯贝尔斯说:“用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这正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友善的原因所在。  

④歌曲《爱的奉献》这样唱道:这是心的呼唤,这是爱的奉献……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这反映了人们的期望,道出了爱的力量抑或说“善的友爱”的力量。  

    (摘自《人民日报》有改动)  

22.作者在这篇文章中表明了怎样的观点?(2分)  

23.第②段主要运用了哪一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  

24.请给文章第②段补充一个事实论据。(2分)  

25.仿照示例写一个句子。(要求:意义相关,句式工整)(2分)  

示例:善的友爱是春雨,悄无声息,滋润万物;  

善的友爱是____               。  

关键词:2014年中考语文试卷 崇左

点此纠错或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