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初中语文 > 中考试卷

2014年来宾市中考语文试卷及答案

[电脑版] 佚名

华语网,传播语文知识。欢迎访问thn21.com
这些能量像是骆驼的驼峰,汽车的油箱,为竹子的“狂飙生长期”提供了充足的后援

⑥此外,竹子还具有强大的繁殖能力。其秘密“靠山”就埋藏在苍翠竹林的地下,那就是少为人知的竹鞭(地下茎)。它们不仅为快速生长的竹林储存和提供大量养料,也是扩张竹林领土的核心力量。据统计,在适宜条件下,种植一株竹子,通过其地下茎的延伸及发笋成竹,不需要耕地播种,一二十年就能发展到数万根,这真是令人吃惊的数字。

⑦竹子的这些小小“隐私”,展示了它的巨大潜力——在森林资源日益减少、木材稀缺的今天,“以竹代木”已被视为一条光明坦途。竹林作为“第二森林”,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有删改)

7.下列不属于“竹子的私密生活”的一项是

A.绿色的黄金产业。         B.超快的生长速度。

C.特别的生长方式。         D.强大的繁殖能力。

8.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③段运用了作比较和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具体准确地说明了竹子生长的速度。

B.第④段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通俗易懂、生动形象地说明了竹子生长的特点。

C.第⑤段中画横线的句子体现了生动说明的特点,这样写增加了说明文的趣味性。

D.第⑥段中的“在适宜条件下”可以删掉,这会让说明语言更加简洁、更加准确。

9.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竹子的每个竹节都是一个生长基地,可在很短时间内把竹子这座大厦建立起来。

B.竹子生长的能量包含了大量的植物激素、糖以及分解激素和糖的催化剂——酶。

C.竹鞭不仅为快速生长的竹林储存和提供大量养料,也是扩张竹林领土的核心力量。

D.竹子的“隐私”展示了它的巨大潜力,作为“第二森林”正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三、(6分,每小题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2题。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有删改)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朝服衣冠       服:穿戴           B.徐公来,孰视之    孰:谁

C.臣之妻私臣     私:偏爱           D.时时而间进        间:间或、偶然

1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暮寝而思之     濯清涟而不妖       B.皆以美于徐公    或以钱币乞之

C.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辍耕之垄上     D.能谤讥于市朝    相与步于中庭

12.下列对选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选文中妻、妾、客三个人的回答从不同的角度真诚地赞美了邹忌美于徐公。

B.选文生动地记叙了邹忌讽齐王纳谏,使齐王广开言路、修明政治的故事。

C.选文从生活小事写起,由己及君,由家事到国事,以小见大,深刻而警策。

D.选文中邹忌以自己的故事对君王进行现身说法,使人更觉真实,更具说服力。

第Ⅱ卷

说明:第Ⅱ卷共11小题,共96分。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四、(20分)

13.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2分)

(2)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2分)

1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然后用简洁的语言归纳其中蕴涵的道理。(2分)

昔有愚人,至于他家。主人与食,嫌淡无味。主人闻已,更为益盐。既得盐美,

便自念言:“所以美者,缘有盐故。况复多也?”愚人无智,便空食盐。盐已口爽,返为其患。(有删改)

【注释】①爽:败坏(口味)。

15.阅读下面这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4分)

归园田居(其三)  陶渊明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1)诗中“但使愿无违”的“愿”具体指的是什么?(2分)

(2)结合诗句,简要分析诗歌的语言风格。(2分)

16.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10分)

(1)春潮带雨晚来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韦应物《滁州西涧》)

华语网,传播语文知识。欢迎访问thn21.com

关键词:来宾 2014年中考语文试卷

点此纠错或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