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初中语文 > 中考试卷

2017年乌鲁木齐市初中毕业生学业水平测试语文试题及答案

[电脑版] 佚名

华语网,传播语文知识。欢迎访问thn21.com

2017年乌鲁木齐市初中毕业生学业水平测试

语文试卷(问卷)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非选择题 )两部分。共8页。共六大题,20小题。总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须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指定的位置上。

3.选择题的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非选择题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卡上的答题区域内作答。在草稿纸、本问卷上答题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共35分)

一、(本大题共5小题,共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晕车(yùn)  栈桥(zhàn) 惟妙惟肖(xiào)  大模大样(mó)

B.炽热(chì) 刹那(shà)  锲而不舍(qiè)   不着边际(zhuó)

C.胆怯(què) 应和(yìng) 混为一谈(hùn)   吹毛求疵(cī)

D.针灸(jiǔ) 租赁(lìn)  锐不可当(dāng)  一气呵成(hē)

说明:网页版无法完美展现加点字、下划线、图表等格式,如果你需要完整doc格式文档,请点此下载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狼藉    殒落     一返既往    正襟危坐

B.苍桑    宽恕     名门望族    冥思遐想

C.荒僻    潦草     张皇失措    迫不及待

D.要诀    陷阱     不容置疑    物竟天择

3.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在生态文明建设的浪潮中,大、小绿谷华丽转身,由原本的荒山谷底变为绿意葱茏、水声潺潺的休闲胜地,当之无愧地成为了乌鲁木齐市的一张新的生态名片。

B.2017年初,我国公布的第十四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数据显示,与图书阅读相比,手机阅读虽然相对便利,但在阅读的深入性、系统性方面却显得相形见绌。

C.继北京APEC会议、杭州G20峰会后,2017年5月14日,在古都北京召开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成为中国又一空前绝后的外交盛会。

D.6月11日,法国网球公开赛女单决赛中,来自捷克的奥斯塔彭科虽是“非种子”选手,却以其盛气凌人之势一举夺冠,成为此次比赛中的一匹“黑马”。

4.依次填入下面文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云彩像一位艺术大师,让雪山增添了不尽的神奇。时而云蒸霞蔚,玉龙山 ___;时而碧空如水,群峰___  ;时而云带束腰,云中雪峰皎洁,云下___  ;时而晚霞似火,雪峰如披红纱,_____。

A. 时隐时现 晶莹耀眼 娇艳妩媚 冈峦翠碧

B. 时隐时现 晶莹耀眼 冈峦翠碧 娇艳妩媚

C. 娇艳妩媚 冈峦翠碧 晶莹耀眼 时隐时现

D. 晶莹耀眼 时隐时现 娇艳妩媚 冈峦翠碧

5.下列与课文有关内容的搭配,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木兰诗》——《乐府诗集》——郭茂倩——宋代

B.《湖心亭看雪》——《陶庵梦忆》——张岱——明末清初

C.《故乡》——回忆性散文——鲁迅——现代

D.《威尼斯商人》——讽刺性喜剧——莎士比亚——英国

二、(本大题共3小题,共12 分,每小题4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6-8题。

深思笃行:面对传统文化

尤炜

《中国诗词大会》火了。在许多家庭里,对古代诗词“无感”的孩子,脑中古诗词几乎“无存”的父母,甚至觉得竞赛类电视节目“无趣”的老人,都被吸引到荧屏前,一看再看,如痴如醉。新学期刚开始,不少师生已经在语文课上玩起了“飞花令”。

在一个文化取向日趋多元的社会,要将教育背景、审美偏好、思维方式迥乎不同的多个人群吸引到一起,仅仅依靠带有娱乐性的节目创意与市场化的节目运作是很难做到的。可以说,传统文化自身的价值与魅力,放大了当代传媒的“圈粉”“造星”功能,从而产生了极佳的传播效果。此前《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等节目的热播,原因也莫不如此。

原来日用而不知的汉字有如此大的魅力;原来看起来平常的成语有那么深的江湖;原来那些“道不得”的眼前景、“说不清”的心头情,都已经在古诗词中有了精妙的表达;原来诗和远方并不在天的尽头,而在历史的深处……无论是惊叹、感慨,还是自愧,种种“原来”告诉我们,虽然枝干屡遭风雨,花叶时或凋零,传统文化的根柢仍然深固。经历了坎坷与冲击,中国人之为中国人的文化基因依然存在。在内心深处,它们其实从未远离。中国文化的基因,以及它所维系的中华文脉,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真正基石。

所谓传承传统文化,其重点就在于不断强化这种基因,维系这一文脉。近年来,传统文化的普及工作在基础教育领域开始得到重视,但严格说来,普及与传承并不相同:前者,关注点是知识的组织与传播;后者,着眼于精神的开掘与延续。在广大中小学,应明确地将传统文化中的核心理念、中华美德、人文精神这些“道”作为青少年学习传统文化的重点。课程目标的确立、学习内容的选择和教学方式的改进都不能偏离这些重点。

华语网,传播语文知识。欢迎访问thn21.com

关键词:乌鲁木齐 2017年中考语文试卷

点此纠错或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