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创造性思维》的多样过渡
[电脑版] 鲁修贤
《谈创造性思维》的多样过渡
我们阅读美国实业家罗迦·费·因格的《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不难感觉到这篇文章是一个结构严谨而颇具条理的有机整体。
很多人都局限于事物的正确答案只有一个的教条观念,《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却提出了相反的观点:任何人都拥有创造力,关键是要经常保持好奇心,不断积累知识;不满足于一个答案,而去探求新思想,去运用所得的知识;一旦产生小的灵感,相信它的价值,并锲而不舍地把它发展下去。文章思路清晰,合理采用了“起-承-转-合”式的纵式结构,富有较强的逻辑性。特别是在层层推理之间,过渡段、过渡句、过渡词语等,均起到了很好的衔接作用。
衔接各部分,过渡段转换自如。第一部分(1-4自然段)破题,是由一个问题的答案引入的,引出论述的问题,即“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非常重要”;第二部分(5-9自然段)摆事实讲道理,阐述创造性思维的必需因素;第三部分(10-13自然段)从怎样区分一个人是否拥有创造力的角度,通过论述其主要根据来证明论点,即转;第四部分(14自然段)即合,总结全文,归纳出了做一个富于创造性的人的关键所在。其中第5自然段、第10自然段在文章发生意思转折时加以沟通,使读者的思路顺畅地由前文转入后文。
衔接各层次,过渡句应承自然。以第二部分为例,6、7两自然段说理,第7自然段头一句“我对此完全赞同”即为承上,由他人之见引发自己之见;而后即用史实印证,第8 自然段开头的“这方面的典型代表……”第9自然段开头的“另一个例子是……”同样也是承上,由此列举出约翰·古登贝尔克将葡萄压榨机和硬币打制器组合起来发明了印刷机和排版术、罗兰·布歇内尔把电视接收器作为试验对象发明了对战型的乒乓球游戏这两个事例,来证明了作者“发挥创造力的真正关键,在于如何运用知识”的观点。
衔接各语句,过渡词照启自重。第3自然段的“D又怎么样呢”一句之前,所用的“那么”一词,应该相当于“既然这样,那么……”的用法,是说已有的三个选择都可以成立,自然讨论到第四个答案的可能性了;第4自然段用到“正因为如此”,“如此”一词乃是复指前文所述情形,接下来的假设是基于“如此”之上的状况,“如此”在这儿的作用不亚于本段末句中“因此”一词的作用。
`关键词:谈创造性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