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初中语文 > 非课标

用心感受美景,随意点染性灵

[电脑版] 佚名

  正确把握文章的说明顺序

用心感受美景,随意点染性灵

(448200)湖北省沙洋县长林中学    鲁修贤

杭州西湖,名闻天下。本文作者袁宏道在29岁那年(明万历25年,公元1597)曾特意到此游览,写了10多篇游记,其中以“西湖”为题的有4篇。《西湖游记二则》选的是《西湖》中的前两篇:一篇叙游湖之始;一篇写西湖最美之景。作者用自己的心感受着西湖的美景且能抓住景物的特点,随意点染,即在写作上反对因袭古人而力主抒写性灵,用语朴素平易而颇多变化,往往涉笔成趣,有清隽美妙的意境。

在《西湖一》中,刚辞去吴县知县从官场当中脱身出来的作者,急匆匆地走向清新的大自然,呼吸着新鲜的空气,领略着大自然的神奇,陶冶着自己的性情,享受着精神上的愉悦,高兴的心情可想而知;从望见保叔塔就“心飞湖上”便见那种向往由来已久,又是多么的迫不及待。作者以寥寥几笔润色,用诗一样美的比喻来形容风光媚人的西湖,形象地勾勒出西湖的优美景色,还说他这时好像曹植梦见洛神一样,欲下一语描写不得,把对西湖的第一印象和陶醉心理表达得十分真切,流露出对西湖美景的喜爱之情。我们尽管分三个层次来透析这则短记。开头两句交代游览行踪及地址,中间三句写作者泛舟湖上的所见所闻,最后一句交代始游西湖的时间。重点则是第二层。所见:只写了四种景物,即山色、花光、温风、波纹。对于所看到的景色作者用了一连串的比喻和拟人、排比以及化用古人诗句的手法来描绘、形容它的美,传情达意,将西湖美景写得形神皆似,可爱之极。所感:写的是作者此刻的神态,并且是从正面写作者的表情,从侧面写作者的内心状态,通过心理描写反映作者对西湖的真切体味,由远至近地调动了各种感官功能,从视觉、嗅觉、触觉等角度去渲染那种美景。这样景情交融,读来令人心驰神往,使读者从中不仅得到文字上音韵和谐的愉悦,而且还能依据自己的切身体验去想像那种美景,得到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

在《西湖二》中,作者撇开一般所共赏的湖光山色,着重描写西湖六桥(苏堤上由南而北的六座石拱桥,名为映波、锁澜、望山、压堤、东浦、跨虹)一带的春月景色,从初春的梅桃杏争妍到一天的朝烟、夕岚、月下的独特美景,用简洁轻快的笔墨加以描写,写出西湖“别是一种趣味”的风致。为此,作者采取了两种写法。其一是总分的结构。首先述本篇要旨,指出春时,月景、朝烟、夕岚为西湖最美之景(第一段)。分写时,在前详细勾勒了西子湖畔的春游图,由物及人,先从侧面写西湖桃花之盛,再写沿途观花的游人之盛。花事正盛才有游人之盛,运用了烘云托月的写法(第二段);在后生动地描写日出日落时朝烟夕岚的浓媚姿色,尤其是月下西湖的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妙不可言(第三段)。作者始先详写春日之景,并没有着力去刻画、描绘那种盛景,而只是用一个词语“竟不忍去”,由此就足见那种景色的迷人。最后作者提出了自己与众不同的见解,即认为西湖的美景最适宜在“朝日始出,夕舂未下”时欣赏,这与一般人游湖选择在“午、未、申”三时不一样,表现作者与一般俗士迥异其趣,流露出作者寄情于山水的愉悦心境。不仅如此,在别人都急欲赏傲雪梅花时,作者却为贬作轻薄之物的桃花所恋,也表现了他与传统士大夫情趣相悖,而且作者在行文时并没有正面去写月景,只是说“月景尤不可言”,“别是一种趣味”,至于具体的月景,就只有留给人们去驰骋想像了。这是无景胜有景,是将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的写法,此其二。写西湖春天的美景时,先写石篑多次对我说“急往观之”,“余(我)时为桃花所恋”,“由断桥至苏堤一带,绿烟红雾,弥漫二十余里”是直接写景,写出了春天的西湖美不胜收;接下来说“歌吹为风,粉汗为雨,罗纨之盛,多于堤畔之草,艳冶极矣”,极言游人如织的盛况。游人为什么如此多?皆因西湖春景太美了。这是有力的侧面烘托。总之,《西湖二》以审美感受为线索,按照游西湖的先后顺序,用平实的文笔记叙了自己游西湖的感想和西湖美丽壮观的景色,而描绘春季杭州西湖美景时不尚夸饰,只就眼前之景点染几笔,却活画出西湖的“灵性”,表达了与常人不同的独到审美情趣,从而表现出作者的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独以自然山水为乐的情感。

关键词:西湖

点此纠错或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