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挫折有关的话题
[电脑版] 周国安
与挫折有关的话题
晋朝左思的《魏都赋》说:“控弦简发,妙似更嬴。”更嬴是何许人?他就是成语“惊弓之鸟”的主人公。这个典故见《战国策·楚策》。原文大意:东方六国合纵西抗强秦。赵使者魏加得知楚欲遣临武君为主将,于是就向楚相春申君讲了“惊弓之鸟”的故事,以此暗示秦国的败军之将临武君就象被更嬴虚拉弓弦而惊落的受伤孤鸟,不宜为将。后世提炼出“伤(惊)弓之鸟”成语,比喻受过惊吓或遭过不幸,因而变的过分胆小脆弱、没有独立承受力。
更嬴的实际箭法精湛与否?临武君确如其说?姑且不去讨论,单说那只“伤弓之鸟”,它实际上在与更嬴打一场心理战,它身带箭伤,心理变的十分脆弱,而更嬴正是抓住这一点,虚拉一弦,就给了它致命一击。
假如那只大雁有良好的承受力,就不至于被空弦射杀,它输在了心理战上。纷繁芜杂的现代社会,竞争日趋激烈,“受伤孤鸟”随处可见,如何在这没有硝烟的战场上生存下去,如何拨去挫折的阴影,重现希望的阳光,良好的心理素质特别是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
所谓心理承受能力是指一个人在遭受挫折,打击或遇到异常情况时忍受、排解的程度和能力,也即个体适应,抗御和对付的一种能力。这是人们普遍具有的一种能力,是对所遇到事情的一种自然反应。
同其它能力一样,人们的心理承受能力也有高低之分。例如同样受了挫折,心理承受能力不同的人所表现和所受的影响就不同:有的人一蹶不振;有的人则不以为意;有的人惩罚自己发泄不满;有的人则压抑自我躲避现实;有的人增强了意志,提高了适应环境的能力;有的人则丧失信心,形成了畏缩不前的个性特征。青少年的心理承受能力,是近年来人们普遍重视的一个问题,也是一个热门话题。
近些年来,新闻媒体经常报道一些青少年,因为无法承受突如其来的挫折、打击等等而离家出走或做出一些傻事甚至自杀。从而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思考。
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生活的道路必然充满着荆棘与坎坷,一路上难免遇到磕磕绊绊,也就是挫折和打击。所以,一个人想要在人生的道路上排除困难,向着目标勇敢前进,就必须具有一定的“挫折承受力”。
在这个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生活中的挫折随时可能出现,如果没有良好心理素质,不要说成才,恐怕连生存都成了问题。所以,勇敢的接受生活的洗礼,磨练自身的意志,将是每个人的必然选择。
让我们来看这样一个事例:吉林省某大学的一位女生,聪明俏丽,家庭幸福,以优异的成绩考入重点大学后,曾被评为“三好学生”,还担任了班干部。但后来在一次班干部改选中,她落选了。她无法接受这个现实,开始认为世界都在跟她作对。不久后的一个夜晚她独自走出校门,当人们发现时,她已经沉睡在长春南湖的一湾绿水里。
类似的事例我们恐怕都听过不少,那么,也许我们会问:一向优秀的她,为什么会如些不堪一击,经不起这样一个小小的挫折呢?
是的,她所遇到的正是她“自以为无法克服的障碍”,而使得她走上绝路的则是她太弱的“挫折承受力”。因为她从未积累如果遇到了挫折的心理准备,她的这种“承受能力”甚至比不上那只“惊弓之鸟”。自然也就十分的脆弱乃至无法抵御一点也不严重的挫折了,这个结果是必然的。
可是,据学校健康监测点统计,在我国大中学生的死因中,意外伤害居首位,其中青少年自杀的比率呈上升趋势。
贵阳市第一人民医院对自杀病例进行分析,9岁至20岁青年147例,占29.17%,其中16岁至20岁年龄段110例,占147例的74.83%。这一系列让人触目惊心的数字和事例让我们不能不为当代青少年的心理承受能力而担忧。这一代青少年较弱的心理承受能力究竟是谁造成的呢?难道怪时代发展了,生活太幸福了?难道怪家长爱孩子太多,不让孩子“自找苦吃?”难道怪这一代青少年不懂得自己培养受挫折能力?这些答案未免有些偏激,青少年较弱的心理承受能力可以说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而造成的。
要培养好当代青少年的心理承受能力,需要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当然,学校的努力还需要家长们的配合,家长们要从观念和想法上有所改变,认识到吃苦是这一代孩子的“必修课”。我们青少年必须从思想上认识,挫折的背后才是希望,有意识地让自己接受一些磨炼,以便今后走上社会时能找到立足之地,去开创属于自己的生活道路,做一只搏击长空的展翅雄鹰,而非失魂落魄的惊弓之鸟。
为此,我们必须从现在就发奋学习,刻苦努力,同时还应注意培养自己的吃苦精神和心理承受能力等多方面的素质,为将来建设祖国,民族复兴打下良好的基础。以自己的信念为基石,以民族的希望为动力,义无返顾,一往无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