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话文学”之我见(关于作文假话、空话原因的探讨)
[电脑版] 张凤标
编织“假话”,流淌真情与编织“假话”,获取高分
“假话文学”之我见
张凤标
每天下班,我的一项任务就是和孙女亲热。三岁的孙女最喜欢和我做游戏,我们抱着“迪西”(天线宝宝之一)在方厅里假装去麦当劳,给宝宝吃他(其实是孙女)最喜欢的各种食物;去医院,妈妈(孙女饰)哄着宝宝,让医生(本人饰)给宝宝打针,吃药;去超市,为宝宝买尿不湿。游戏中,孙女常常妙语连珠,我也就每天乐此不疲。
每天上班,我的任务之一也是教学生们写作文。指导他们如何审题,如何选材,如何谋篇布局,如何发掘出文章的思想含义,即深化主题。在我的“指导”下,一篇篇“一滴水中见太阳”的作文出炉了。而真正能流露真情实感的作文,却如凤毛麟角。
何以如此:
是因为当我和孙女作游戏时,我们没有想到这是写作,任由孙女自由想象。于是孙女把她的经历和感受(妈妈的爱,医生的虽“坏”却能治病,)演绎了一番,虽然全是假装的,其中不乏“假话”,却充满真情实感。
而当我教作文时,却时时刻刻要想到中考,中心明确,结构完整,语言流畅,意义深刻……总之,即使说了“假话”能得高分就行。须知我们的学生,每天在校约12小时,再算上回家写作业,用在学习上的时间不少于14~15小时。他们哪还有什么时间玩?哪还有时间去观察去探究?哪还有心思感受生活的乐趣?如果问问他们的感受,几乎异口同声地说“困”!缺少生活积累,却强调写生活,这是“假话作文”流行的原因之一。
“以杨朔散文为代表的这类文学作品只抒“大我”之情,忽视人文底蕴,却长期入选中学语文课本,孕育了至少三代中国人,他们中很多人已成为当代中学语文教师的中坚力量。由于自己所受教育的局限,他们就在一种不自觉的惯性支配之下,使这种狭隘的文学观念持续地发挥影响。”我在上学时,杨朔,秦牧,刘白羽,吴伯箫的散文曾那样的让我着迷,令我倾倒。尤其是杨朔的散文,“闪光的思想,别致的构思和精巧的布局,优美的语言”成为我刻意模仿的典范。托物言志,这“志”一定要写好写足,非如此就不能彰显“意义”!学习经历造成的教师的狭隘文学观也是“假话作文”流行的原因之一。
如果我们的教育真正能“减负”,把“玩”还给孩子,让他们也能放纵一下自己的天性,有时间去体验生活,感受生活。如果我们教师走出惟“意义”的认识误区之后,爱护并启迪孩子们这种天真美妙的想像力,让他们以自己对外界事物原态感受或反应来表现自己的生活世界,鼓励孩子们大胆地按照自己的情感体验用自己的话语去写身边的趣闻趣事,再现童心,写自己的天性,那么即便没有“开掘”什么主题思想,照样能写出好文章。
相关文章
点此纠错或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