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愈《张中丞传后叙》原文、注释与精细翻译
[电脑版] 东方
韩愈《张中丞传后叙》原文、注释与精细翻译【1】
【注释】:【1】张中丞,即张巡(709—757年),中丞,张巡驻守睢阳时朝廷所加的官衔。
【原文】:元和二年四月十三日夜,愈与吴郡张籍阅家中旧书【2】,得李翰所为《张巡传》【3】。翰以文章自名【4】,为此传颇详密。然尚恨有阙者:不为许远立传【5】,又不载雷万春事首尾【6】。
【注释】:【2】元和二年:公元八0七年元和,唐宪宗李纯的年号(806—820年)。张籍(约767—约830年):字文昌,吴郡(治所在今江苏省苏州市)人,唐代著名诗人,韩愈学生。【3】李翰:字子羽,赵州赞皇(今河北省元氏县)人,官至翰林学士。与张巡友善,客居睢阳时,曾亲见张巡战守事迹。张巡死后,有人诬其降贼,因撰《张巡传》上肃宗,并有《进张中丞传表》(见《全唐文》卷四三○)。【4】以文章自名:《旧唐书·文苑传》:翰“为文精密,用思苦涩”。自名,自许。【5】许远(709—757年):字令威,杭州盐官(今浙江省海宁县)人。安史乱时,任睢阳太守,后与张巡合守孤城,城陷被掳往洛阳,至偃师被害。事见两唐书本传。【6】雷万春:张巡部下勇将。按:此当是“南霁云”之误,如此方与后文相应。
【翻译】:元和二年四月十三日晚上,我和吴郡张籍翻阅家中的旧书,发现了李翰所写的《张巡传》。李翰因文章而自负,写这篇传记十分详密。但遗憾的是还有缺陷:没有为许远立传,又没有记载雷万春事迹的始末。
【原文】:远虽材若不及巡者,开门纳巡【7】,位本在巡上。授之柄而处其下【8】,无所疑忌,竟与巡俱守死,成功名,城陷而虏,与巡死先后异耳【9】。两家子弟材智下【10】,不能通知二父志【11】,以为巡死而远就虏,疑畏死而辞服于贼。远诚畏死,何苦守尺寸之地,食其所爱之肉【12】,以与贼抗而不降乎?当其围守时,外无蚍蜉蚁子之援【13】,所欲忠者,国与主耳,而贼语以国亡主灭【14】。远见救援不至,而贼来益众,必以其言为信;外无待而犹死守【15】,人相食且尽,虽愚人亦能数日而知死所矣。远之不畏死亦明矣!乌有城坏其徒俱死,独蒙愧耻求活?虽至愚者不忍为,呜呼!而谓远之贤而为之邪?
【注释】:【7】开门纳巡:肃宗至德二载(757年)正月,叛军安庆绪部将尹子奇带兵十三万围睢阳,许远向张巡告急,张巡自宁陵率军入睢阳城(见《资治通鉴》卷二一九)。【8】柄:权柄。【9】城陷而虏二句:此年十月,睢阳陷落,张巡、许远被虏。张巡与部将被斩,许远被送往洛阳邀功。【10】两家句:据《新唐书·许远传》载,安史乱平定后,大历年间,张巡之子张去疾轻信小人挑拨,上书代宗,谓城破后张巡等被害,惟许远独存,是屈降叛军,请追夺许远官爵。诏令去疾与许远之子许岘及百官议此事。两家子弟即指张去疾、许岘。【11】通知:通晓。【12】食其句:尹子奇围睢阳时,城中粮尽,军民以雀鼠为食,最后只得以妇女与老弱男子充饥。当时,张巡曾杀爱妾、许远曾杀奴仆以充军粮。【13】蚍(pí)蜉(fǔ):黑色大蚁。蚁子:幼蚁。【14】而贼句:安史乱时,长安、洛阳陷落,玄宗逃往西蜀,唐室岌岌可危。【15】外无待:睢阳被围后,河南节度使贺兰进明等皆拥兵观望,不来相救。
【翻译】:许远虽然才能似乎比不上张巡,打开城门迎接张巡,地位本在张巡之上。他把指挥权交给张巡,甘居于其下,毫无猜疑妒忌,最终和张巡一起守城而死,成就了功名,城破后被俘,不过和张巡死的时间有先后的不同罢了。张、许两家的子弟才智低下,不能了解其父辈的志向,认为张巡战死而许远被俘,怀疑许远是怕死而投降了叛军。如果许远真的怕死,何苦守住这尺寸大小的地盘,以他所爱之人的肉充饥,来和叛军对垒而不投降呢?当他在包围中守城时,外面没有一点哪怕极为微弱的援助,所要效忠的,就是国家和皇上,而叛军会拿国家和皇上已被消灭的情况告诉他。许远见救兵不来,而叛军越来越多,一定会相信他们的话;外面毫无希望却仍然死守,军民相食,人越来越少,即使是傻瓜也会计算日期而知道自己的死所了。许远不怕死也可以清楚了!哪有城破而自己的部下都已战死,他却偏偏蒙受耻辱苟且偷生?即使再笨的人也不愿这样做,唉!难道说像许远如此贤明的人会这样做吗?
相关文章
点此纠错或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