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言专题 > 初中文言文阅读训练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阅读训练附答案

[电脑版] 1216584714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阅读训练附答案

【原文】: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唐. 杜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阅读训练】

一、

1.解释诗中下列词语:

俄顷:          何由彻:            

2.将诗中“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一句译成现代汉语。                          

3.填空:段③中的画线句在诗里具有两种作用:一是实写自然环境,交代了事件发展的具体        并渲染了特定的        ;二是烘托出诗人                的心境,为下文写诗人         的伟大胸襟蓄势。

4.就主题思想而言,读了这首诗歌后,我们会自然联想到哪些人物的感人事迹或经典名言?请任意举出一例:(古今的例子均可)

5.作者是唐朝著名诗人。其诗歌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因此后人称他的诗为“         ”,尊称他为“         ”。(1分)

6.解释下列诗句中的加点字。(3分)

①八月秋高风怒号 (       )  ②俄顷风定云墨色(         )

③秋天漠漠向昏黑(       )

7.写出下面诗句的意思。(2分)

长夜沾湿何由彻!

8.这首诗所表现的时间是             ,事件是            ,从诗中的一个词语“                ”可看出诗的时代背景是                  。(2分)

9.分别概括前三节诗的内容。(3分)

10.杜甫身处漏雨茅屋,还存有        的情思,发出了“           ,            (填原诗句)的呐喊,体现了诗人的博大胸襟和崇高理想。(2分)

二、

1、A、①第一节中写暴风对茅屋肆虐的几个动词是:卷 飞渡洒 挂罥 飘转 ②诗中升华精神,最能表现诗人关心社会、兼济天下的胸怀的两句诗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B、 ①本诗是一首歌行体的古诗,诗中有描写,有叙事,有抒情,请在诗中各找出一个例子写在下面横线上。

描写:    ;叙事:    ;抒情: 

2、仔细品读该诗,用简练的语言说说杜甫在这首诗中表现了怎样的情怀。

3.发散性思考:对“归来倚杖自叹息”这句话,你认为诗人叹息什么?

4.文中有“自经丧乱少睡眠”,这里的“丧乱”是指历史上的什么事件?咱们还学过哪首诗歌也是反映这个事件的?

5.写出诗歌的主旨句 ,并作简单赏析。

6、“自经自经丧乱少睡眠”一句中“丧乱”指

7、“自经丧乱少睡眠, 长夜沾湿何由彻”的意思是

8、“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深刻含义是

9、“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表现了什么?

10、《茅屋为秋风所破》:“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分析这三句诗?

11、第一段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12、怎样理解“长夜沾湿何由彻”这句话?

13、你认为此诗之所一能震撼读者的心灵,除了诗歌本身的艺术魅力以外最重要的是什么原因?

三、

1、“自经自经丧乱少睡眠”一句中“丧乱”指               事件。

2、“自经丧乱少睡眠, 长夜沾湿何由彻”的意思是                                                                                    

3、“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深刻含义是                                                                        

4、“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表现了诗人                                  的思想。

5、对“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这是诗人幽默风趣的写法,既活灵活现地描绘出南村群童的顽皮,又巧妙含蓄地刻画了自己因年迈而无力改变现状的那种无可奈何的微妙心理。

B 南村群童竟然不知道“我”是著名的“诗圣”,表达了“我”对他们年少无知的不满。

C 南村群童连不值钱的茅草都抢,可见当时人们的生活贫困到了何种程度。

D 称之为“盗贼”,表达了诗人对南村群童不良行为的强烈愤恨。

【参考答案】:

一、

1、一会儿;通(彻夜、通宵)

2、哪里能得到千万间高大的房屋,普遍地遮蔽天下贫寒的读书人。

3、时间;氛围、气氛;暗淡愁惨(悲凉、悲哀、凄凉);忧国忧民(关心人民疾苦)

4、例如:①孔繁森为了阿里地区的藏族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感人事迹。 ②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言。 (所举例子要与诗中的“民本”思想密切相关)

5.本诗作者杜甫是唐朝著名诗人。他的诗歌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因此后人称他的诗为“  诗史 ”,尊称他为“   诗圣  ”。(1分)

6.解释下列诗句中的加点字。(3分)

①八月秋高风怒号( 大声吼叫)  ②俄顷风定云墨色( 一会儿 )

③秋天漠漠向昏黑(渐近,靠近)

7.写出下面诗句的意思。(2分)

长夜沾湿何由彻!  长夜漫漫,屋漏床湿,怎能挨到天亮?

8.这首诗所表现的时间是  八月  ,事件是  暴风雨袭击茅屋 ,从诗中的一个词语“  丧乱  ”可看出诗的时代背景是 安史之乱   。(2分)

9.分别概括前三节诗的内容。(3分)

第一节:  茅屋被秋风所破的情景。    第二节:  茅草被顽童抱去和诗人的叹惜。

第三节: 大雨中长夜沾湿的苦痛。

10.杜甫身处漏雨茅屋,还存有 忧国忧民的情思,发出了“ 安得广厦千万间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二、

1、如:第一节开头两句是叙事,以下三句是描写;第二节全部是叙事;第三节开头两句是描写,最后一句是抒情,其余都是叙事;第四节全部是抒情,兼有议论(以上答案供参考,答出一点即可)

2、表现了杜甫一种饱览民生饥苦、体察人间冷暖的关心社会、兼济天下的济世情怀 

3、一叹自己之苦,茅屋被吹破,接下来的日子怎么过呢;二叹周围的人苦——还有很多像自己一样穷苦的人;三叹战乱给人民造成的痛苦。

4、安史之乱杜甫的《石壕吏》

5、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作者由自己联想到他人,表现了他忧国忧民的情思。

6、 安史之乱事件。

7、遭乱以来,忧时念国,本来就经常失眠,置此秋夜漫长,床上沾湿,更难度过这宵。

8、此句是全诗的画龙点睛之笔,表现了诗人推己及人,舍己为人,忧国忧民的理想和愿望,反映了诗人人格的伟大与高尚。

9、诗人的兼爱天下、悲天悯人的博大胸襟和纯真心灵思想。

10、这三句诗前后用七字句,中间用九字句,句句蝉联而下,其中的“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安如山”等词,声音洪亮,节奏铿锵,境界开阔,恰当地表现了作者内心的激情和火热的希望。在这狂风暴雨袭击的秋夜,诗人不仅仅为自身的不幸遭遇而哀叹,他发出的是要求变革黑暗现实的疾呼。杜甫这种炽热的忧国忧民的情感千百年来一直激荡着读者的心灵,并发生过积极的作用。

11、(茅屋为雨所破的无奈和伤感)

12、(慨叹生活的困窘和无奈,只希望能早点天亮)

13、(诗人忘我的精神,博大的胸襟,情真意切,感人至深) 

三、

1、安史之乱

2、遭乱以来,忧时念国,本来就经常失眠,置此秋夜漫长,床上沾湿,更难度过这宵。

3、此句是全诗的画龙点睛之笔,表现了诗人推己及人,舍己为人,忧国忧民的理想和愿望,反映了诗人人格的伟大与高尚。

4、兼爱天下、悲天悯人的博大胸襟和纯真心灵。      

5、A

关键词:杜甫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阅读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