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课文正反解读——《兰亭集序》
[电脑版] 505565700
《兰亭集序》
【课文故事】
王羲之轶事(1)
王羲之是我国著名的书法家,被人们誉为“书圣”。
王羲之自幼喜欢练习书法,且练得很刻苦,甚至连吃饭、走路都不放过。没有纸笔,他就在身上划写,久而久之,连衣服都被划破了。有一次,他练字忘了吃饭,当家人把饭送到书房时,他竟不加思索地用馒头蘸着墨吃起来,还吃得津津有味,等家人发现时,他已是满嘴墨黑了。
王羲之还常临池书写,就池洗砚,时间长了,池水都变黑了,被人称为“墨池”。现在绍兴兰亭、浙江永嘉西谷山、庐山归宗寺等地都有这样的“墨池”。
王羲之的书法艺术和刻苦精神很受世人赞许,传说他的婚事也与此有关。王羲之的叔父王导是东晋的宰相,与当朝太傅稀鉴是好友。稀鉴有一位如花似玉、才貌出众的女儿,他很想在王导的亲戚中选一女婿,王导同意了。选婿那天,王家的诸侄儿都忙着更衣打扮,只有王羲之仍躺在东厢房床上专心琢磨书法艺术。稀鉴得知此事后,高兴地对王导说:“东床那位公子,必定是在书法上学有成就的王羲之。此子内含不露,潜心学业,正是我意中的女婿。”于是把女儿嫁给了王羲之。王导的其他儿侄十分羡慕,称王羲之为“东床快婿”。从此,“东床”也就成了女婿的美称。
王羲之轶事(2)
一天,王羲之路过集市,见一家饺子铺门口,人声喧嚷,热闹非常。尤其是门旁的那幅对联,分外惹人注目,上写“经此过不去,知味且常来”十个字,横匾是“鸭儿饺子铺”。但是字却写得呆板无力,缺少功夫。
王羲之看罢,心中暗想:这样的字,也配写匾?又一琢磨:“经此过不去,知味且常来”。——好家伙!这里到底是什么人的买卖,竟能如此夸口? 走近一瞧,见铺内有口开水大锅,设在一道矮墙旁边。包好的白面饺子,
好似一只只白色的小鸟,一个接一个地越墙飞来,不偏不倚正好落入滚沸的大锅。一锅下满,不用招呼,“小鸟”就停飞了。等到这锅饺子煮好,捞完,“小鸟”又排队一样飞来,准确无误。
王羲之十分惊奇,就顺手掏出一些散碎银两,要了一大碗饺子,然后坐下。这时他才发现,饺子个个玲珑精巧,好象浮水嬉戏的鸭儿,真是巧夺天工!他用筷子将饺子夹起,慢慢地送到嘴边,轻轻地咬了一口。顿时,清香扑鼻,鲜美满口。不知不觉间,把那一大碗饺子,全吞到了肚里。
一顿饱餐之后,王羲之对自己说:这鸭儿饺子果然不错!只是门口那副对联的字写得太差,与这美味饺子实在不能相配,我王羲之何不乘此机会为他们另写一副对联,也不辜负我来此一场——想到这里,他便问店伙计:“请问店主人在哪里?” 店伙计用手指着矮墙说:“回相公,店主人就在墙后。”
王羲之绕过矮墙,见一白发老太婆坐在面板之前,一个人擀饺子皮,又包饺子馅,转眼即成,动作麻利极了。更令人惊奇的是,包完之后,白发老太婆便随手将饺子向矮墙那边抛去,鸭儿饺子便一个一个依次越墙而过。
老人的高超技艺,使王羲之惊叹不止。他赶忙上前问道:“老人家,象您这样深的功夫,多长时间才能练成?”老人答道:“不瞒你说,熟练需五十年,深熟需一生。”
听了这话,王羲之沉默了一会,好象在品尝这句话的滋味。然后又问:“您的手艺这样高超,为什么门口的对子,不请人写得好一点呢?”
老人气鼓鼓地说;“相公有所不知,并非老身不愿意请,只是不好请啊!有的人写字刚有了点名气,就眼睛向上,哪里肯为我们老百姓写字。其实,照我看,他们写字的功夫,还不如我这扔饺子的功夫深呢!”老人的活不一定是指王羲之,可是王羲之听了,觉得脸上火辣辣的,羞愧难当。于是,他特意写了一副对联,恭恭敬敬地送给了这位老人。
关键词:兰亭集序
相关文章
点此纠错或发表评论 []